天下叢林飯似山,鉢盂到處任君餐,黃金白玉非為貴,唯有袈裟披肩難。
2015-01-01
天下叢林飯似山:
娑婆世界,乃是云云眾生聚生別死處,聚生別死,乃因不明自身五蘊所含藏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因此,無明意識行深,自縛性德,性德暗淡者,六根接觸六塵,六塵擾亂六識,六識交織如來藏所含藏諸性因,諸性因所含藏善善惡惡,隨境、隨緣、隨時、隨地,亦隨根、塵接處,隨性、隨喜善惡作。
因此,眾生「身」住境、相上,「心」則受境、相所羈絆,雖然「心」受境、相所牽制,然而自性如來藏所含藏種性因,隨根、塵、境所變遷,而起動累刼無明意識,無明意識行深諸性因,亦因如此,無始劫五陰所造諸因,輾轉藉行五蘊,五蘊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則能使累刼之善、惡諸因成果。
其善,即善果,其惡則惡報!眾生降生世間,受生離死別煎熬,若藉喻古云:「天生萬物;地養蒼生。」然眾生卻迷昧權、財二相自擾心性!
鉢盂到處任君餐:
色身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俱合,靈性住入色身,當靈性住入色身,身、心畢竟俱融,古德云:「作在心,殃在身。」眾生靈性本來清淨無染、無垢。然而清淨、無染之靈性,久受塵勞覆蓋真性,隨之取代則由意識假使真性。
因此,意識心起妄,主宰色身行為違反自然體性,莫道:因果循環,果報不爽,眾生若能明悟真理不虛、電子不滅之原理,即能體悟虛靈實性。修行貴之悟心,心正則心王行,心王所行不離心性妙締作用,自性真如由「道」賦予,「道」賦予生命真諦,然而覺者能妙用色身,正使色身能所諸善緣,亦因如是,根、塵、境皆為覺者靈糧。
色身、靈性是一,「鉢盂」、「君餐」亦非二,如前言:「作在心,殃在身」,然而明悟鉢盂到處任君餐之意,即能法、性畢竟平等乎。
黃金白玉非為貴:
昔日達摩祖師年少時,父王身染時而頭痛,時而昏睡的怪病,宮廷中的太醫對於國王的病因全然束手無策,爾後來了一位得道高僧稱為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,尊者見躺在床上病危的國王,於是走近身旁附於香至王耳際低語幾句,在旁之人即使用心聆聽,依然不能聽聞其意。時隔片刻,病重的國王竟奇蹟般的甦醒過來,頭痛病狀亦痊然而癒。
香至王龍心大悅,於是派請人取來宮廷最為稀有明珠,欲與贈與。般若多羅尊者問在旁的大王子此明珠是否世間最為稀、最為貴?大王子答曰:的確!此珠乃世間最為珍貴,再也無出其左右之寶能勝於此明珠,唯有尊者您配以得之。
般若多羅尊者再問二王子,所得答覆亦然,般若多羅尊者道曰:「若王子們都答覆不出明珠之稀有尊貴,貧道則拒收世間明珠,今日為國王治病,視為因起緣止!」般若多羅尊者語畢,三王子曰道:明珠相論,
此是世寶,未足為上。於諸寶中,法寶為上。
此是世光,未足為上。於諸光中,智光為上。
此是世明,未足為上。於諸明中,心明為上。
此珠光明,不能自照,要假智光。
光辨於此,既辨此已,即知是珠。
既知是珠,即明其寶。若明其寶,寶不自寶。
若辨其珠,珠不自珠。珠不自珠者,要假智珠而辨世珠。
寶不自寶者,要假智寶以明法寶。
語畢,般若多羅尊者歎其辯慧。尊者知是法嗣,然~機緣尚未成熟且默然混之。
由此公案所記載,即能明白自身明珠方是無價之寶,然而自身明珠雖為珍貴,卻不及自性明珠之尊貴,世人若不藉相上之珠,返照自性明珠,試問,更待何時能使自性明珠照亮寰宇!
唯有袈裟披肩難:
眾生貪取世上財位名相,於繁興娑婆界,自性無明沉淪於五濁深淵,自性因染習諸境,自性隨即化為屬性,屬性即由根、塵、境三相主宰無明識心,識心因塵、境羈絆,身、心皆受五濁牽纏,於五濁牽纏最為重因,乃是妄心迷境,常言道:「相由心生。」
既然「相由心生」,眾生心自然由自性不明而落為自身中的屬性,屬性慣行習性,當屬性與習性交織,則化為個性,眾生無明假使真性,慣性假使覺性,因此,眾生心由個性縱然自身無明,當下真如隨境轉為隨緣真如,隨緣真如執境、相諸緣而難守本位,即然眾生心隨境起諸境,隨緣真如了別不變真如後,既已難回歸本性,眾生心亦隨諸塵、境植因成果,而成為四方易處之眾生相,既然沉淪為四方易處眾生相,袈裟披肩則不易,只因自身中的慧根不敏,性德難以乍見!如是之眾,實為可憐憫者也!
娑婆世界,乃是云云眾生聚生別死處,聚生別死,乃因不明自身五蘊所含藏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因此,無明意識行深,自縛性德,性德暗淡者,六根接觸六塵,六塵擾亂六識,六識交織如來藏所含藏諸性因,諸性因所含藏善善惡惡,隨境、隨緣、隨時、隨地,亦隨根、塵接處,隨性、隨喜善惡作。
因此,眾生「身」住境、相上,「心」則受境、相所羈絆,雖然「心」受境、相所牽制,然而自性如來藏所含藏種性因,隨根、塵、境所變遷,而起動累刼無明意識,無明意識行深諸性因,亦因如此,無始劫五陰所造諸因,輾轉藉行五蘊,五蘊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則能使累刼之善、惡諸因成果。
其善,即善果,其惡則惡報!眾生降生世間,受生離死別煎熬,若藉喻古云:「天生萬物;地養蒼生。」然眾生卻迷昧權、財二相自擾心性!
鉢盂到處任君餐:
色身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俱合,靈性住入色身,當靈性住入色身,身、心畢竟俱融,古德云:「作在心,殃在身。」眾生靈性本來清淨無染、無垢。然而清淨、無染之靈性,久受塵勞覆蓋真性,隨之取代則由意識假使真性。
因此,意識心起妄,主宰色身行為違反自然體性,莫道:因果循環,果報不爽,眾生若能明悟真理不虛、電子不滅之原理,即能體悟虛靈實性。修行貴之悟心,心正則心王行,心王所行不離心性妙締作用,自性真如由「道」賦予,「道」賦予生命真諦,然而覺者能妙用色身,正使色身能所諸善緣,亦因如是,根、塵、境皆為覺者靈糧。
色身、靈性是一,「鉢盂」、「君餐」亦非二,如前言:「作在心,殃在身」,然而明悟鉢盂到處任君餐之意,即能法、性畢竟平等乎。
黃金白玉非為貴:
昔日達摩祖師年少時,父王身染時而頭痛,時而昏睡的怪病,宮廷中的太醫對於國王的病因全然束手無策,爾後來了一位得道高僧稱為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,尊者見躺在床上病危的國王,於是走近身旁附於香至王耳際低語幾句,在旁之人即使用心聆聽,依然不能聽聞其意。時隔片刻,病重的國王竟奇蹟般的甦醒過來,頭痛病狀亦痊然而癒。
香至王龍心大悅,於是派請人取來宮廷最為稀有明珠,欲與贈與。般若多羅尊者問在旁的大王子此明珠是否世間最為稀、最為貴?大王子答曰:的確!此珠乃世間最為珍貴,再也無出其左右之寶能勝於此明珠,唯有尊者您配以得之。
般若多羅尊者再問二王子,所得答覆亦然,般若多羅尊者道曰:「若王子們都答覆不出明珠之稀有尊貴,貧道則拒收世間明珠,今日為國王治病,視為因起緣止!」般若多羅尊者語畢,三王子曰道:明珠相論,
此是世寶,未足為上。於諸寶中,法寶為上。
此是世光,未足為上。於諸光中,智光為上。
此是世明,未足為上。於諸明中,心明為上。
此珠光明,不能自照,要假智光。
光辨於此,既辨此已,即知是珠。
既知是珠,即明其寶。若明其寶,寶不自寶。
若辨其珠,珠不自珠。珠不自珠者,要假智珠而辨世珠。
寶不自寶者,要假智寶以明法寶。
語畢,般若多羅尊者歎其辯慧。尊者知是法嗣,然~機緣尚未成熟且默然混之。
由此公案所記載,即能明白自身明珠方是無價之寶,然而自身明珠雖為珍貴,卻不及自性明珠之尊貴,世人若不藉相上之珠,返照自性明珠,試問,更待何時能使自性明珠照亮寰宇!
唯有袈裟披肩難:
眾生貪取世上財位名相,於繁興娑婆界,自性無明沉淪於五濁深淵,自性因染習諸境,自性隨即化為屬性,屬性即由根、塵、境三相主宰無明識心,識心因塵、境羈絆,身、心皆受五濁牽纏,於五濁牽纏最為重因,乃是妄心迷境,常言道:「相由心生。」
既然「相由心生」,眾生心自然由自性不明而落為自身中的屬性,屬性慣行習性,當屬性與習性交織,則化為個性,眾生無明假使真性,慣性假使覺性,因此,眾生心由個性縱然自身無明,當下真如隨境轉為隨緣真如,隨緣真如執境、相諸緣而難守本位,即然眾生心隨境起諸境,隨緣真如了別不變真如後,既已難回歸本性,眾生心亦隨諸塵、境植因成果,而成為四方易處之眾生相,既然沉淪為四方易處眾生相,袈裟披肩則不易,只因自身中的慧根不敏,性德難以乍見!如是之眾,實為可憐憫者也!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