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5-01-30
常獨行 常獨步 達者同遊涅槃路 調古神清風自高 貌悴骨剛人不顧
達者同遊涅槃路:
達:即是到達彼岸,成就無上菩提,意指:契入心性本源,方能由此岸到彼岸曰:達者。
成就無上菩提乃是眾修行者目標,因此,世人用各種方法來修行,企圖了悟真理實相,修行者離群索居,獨自到深山古剎苦修,黃昏時,伸手既已不見五指,夜晚不倒單,與毒蛇猛獸為鄰,眾修行者精進苦修,放棄家庭與生活步調,遠離繁華世界,斷滅地球村生命的精彩,一心修行欲要「達者同遊涅槃路」,如是作為乃是因為眾修行者,乃是仰賴著堅定不移的信念,因而超越精神上的領域。
貌悴骨剛人不顧:
此修行如同第四句所說「貌悴骨剛人不顧」,為了能成就自身如來實相,只顧自己的心性圓明,哪怕是人形消瘦,那堅定不移的心念,卻不顧色身、相貌憔悴依然不為所動,何以因緣,眾修行者奮不顧身,拚命精進修行,乃是因為認為要借假修真,色身只是一個假相,唯有圓明覺性那才是生命的真諦,哪怕自己骨瘦如柴,但依然不會因色身變得如此憔悴,有所動容而放棄修行。
如:永平寺這部影片裡面的僧團,為了修行,用戒律來戒定自己,切莫犯戒律,以免墮輪迴,特別是三毒貪、嗔、痴,「貪」,先戒口慾,不論胃口大小,自己的缽只能盛食物一次而已,缽裡食物用完,即使食物不夠亦不能再盛,如果再盛就是貪慾,而菜色的配料,豆腐乳四分之一塊,花生只有三、五粒,簡單的伙食讓生命得以存活,卻十分謹慎勿植下口慾的禍因。
「嗔」,勞其筋骨,動心忍性,不起嗔心,因此,天色未亮既已起床,工作時段十分長,儘管再粗重、再繁忙的工作為的是磨練色身,讓自身沒有絲毫傲慢之意,讓自性能出來當王,色身當僕人,將色身壓得無有喘息空間,如此,即不脫序,行敗德之舉。
人若不邪思、邪行,即不愚痴,當下「痴」已受戒之。修行者對苦修的堅持,即使是貌悴骨剛人不顧,為了要明白「達者同遊涅槃路」,因此苦修磨難,對修行者而言,彷彿再自然不過,絲毫難察自認的自然,既已違反自然性。
真修者當知!真正的自然性是率著真知的本覺來應事,而不是反過來鞭策色身,若不明白道的自然性,哪怕怎麼鞭策它,怎麼苦練它,磨練此色身,與自身心性依然不能交集。
宋朝時期濟公活佛,祂成天瘋瘋癲癲的行為,令不少人嗤之以鼻,然而世人不識,癲的是祂的外表,衣履不整是祂的外相,以眾生知見豈能親眼目睹祂的性光是多麼圓滿、自在?反觀眾修行者,不識自性真如,一味磨色身,與修圓明覺性有何相關呢?
七真傳裡有一位邱長春,他大餓七十二次,小餓是沒有間斷過,雖然邱長春苦修欲要證道,最後只證到神仙而已,末法眾修行者當知!不識自性如來,再怎麼修,充其量只修到神仙,與恢復本來面目有何相干?修行如果不能明白真人與假體本是一,而非是二,若不識本心,再怎麼修,充其量只能當苦行僧而已。
調古神清風自高:
「調古神清風自高」,不管是調(ㄉ一ㄠˋ)也好,調(ㄊ一ㄠˊ)也好,明白自身中的實相方為可貴,藉喻清風自高,清風是舒爽的,而清風何時會與自身心靈相契應?似乎中秋佳節所暢談的皆不離清風明月,高掛在天空且明澈的月,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圓的,難道一月十五、二月十五…十二月十五之月皆不圓?非也!世人皆知,哪怕月圓月缺皆是相同的月亮,然而,月到中秋分外圓,此時正植秋高氣爽,清風則拂面而來。
修行若用以引述自身中的性德,則是德高望重,贏得萬民愛戴,反觀凡夫俗子,脾氣暴躁,內德不足,則不能自我降伏妄心之用,是不能輕安自在,令人不得快樂,猶如熾熱的夏天,五月十五、六月十五、七月十五的月亮一樣圓,然而又悶又熱,豈有賞月的雅緻?若與中秋佳節而論,清風即能使人倍感舒適、輕安、自在。
藉一輪明月喻佛性,真如自性即圓滿無缺,自性真如、諸佛的性光皆明澈尊貴,是否令其如來實性成為等如,全在正確理念中實證!
常獨行,常獨步:
修行欲要「常獨行,常獨步」,契入自身佛性與諸佛菩薩同等如,得先了悟「常獨行,常獨步」,自身意識若不能「常獨行,常獨步」,修行則是畫餅充飢。
何謂是畫餅充飢?謂之聖人與凡人佛性平等、亙古不滅,性光卻不能作用,如同畫餅充飢,只能看終究不能止餓,雖言:眾生佛性與諸佛、菩薩無異,然而眾生性光幽暗,猶如燈泡已損壞,終究不堪使用,如同畫餅充飢,光說不練,如何契入如來作用?
「常獨行,常獨步」,相上修行稱為精進不懈,這是有目標的方向,真修行如何常獨行?讓自己不被凡事牽絆,即是心性的獨行,常獨步?獨步意指處事,明白實相,不被人情所迫轉!
須知!精進修行者,遇逆境,恐生退轉心!三進兩退,終究一事無成,永嘉大師曰:「常獨行,常獨步」方能回歸心性本源,知行合一,乃是回歸性德的單行道,由不得再倒退回來原地踏步,道祂是單行,亦是一切事態種性(註)!心性亦是如此,不能明白真理之道,修行則落在相上精進行深,「常獨行,常獨步」,修行得了悟真如自性,方能精進不懈,如此行深,方能達者同遊涅槃路,否則斷滅能成佛的種性因,修行終究是一場空。
註:事態種性
「事態」:指事情狀態,與「事實」有別,「事實」意著重於實際情境,說明事情的實在性;「事態」則著重在於事情的狀態,此狀態因性質而有區別,亦能擴充事態趨向繁衍,且能縮減事情演變。然而事態種性,卻全因意識所植入的無明,分類其種子亦成為來世果因種性,又曰:諸「相」由「因」而成果,從果還報了前因,因明相澈即明體,亦是種性成實性。此「事態」即無隨因緣與境相而擴充或縮減,而是「事實」的實證。
達者同遊涅槃路:
達:即是到達彼岸,成就無上菩提,意指:契入心性本源,方能由此岸到彼岸曰:達者。
成就無上菩提乃是眾修行者目標,因此,世人用各種方法來修行,企圖了悟真理實相,修行者離群索居,獨自到深山古剎苦修,黃昏時,伸手既已不見五指,夜晚不倒單,與毒蛇猛獸為鄰,眾修行者精進苦修,放棄家庭與生活步調,遠離繁華世界,斷滅地球村生命的精彩,一心修行欲要「達者同遊涅槃路」,如是作為乃是因為眾修行者,乃是仰賴著堅定不移的信念,因而超越精神上的領域。
貌悴骨剛人不顧:
此修行如同第四句所說「貌悴骨剛人不顧」,為了能成就自身如來實相,只顧自己的心性圓明,哪怕是人形消瘦,那堅定不移的心念,卻不顧色身、相貌憔悴依然不為所動,何以因緣,眾修行者奮不顧身,拚命精進修行,乃是因為認為要借假修真,色身只是一個假相,唯有圓明覺性那才是生命的真諦,哪怕自己骨瘦如柴,但依然不會因色身變得如此憔悴,有所動容而放棄修行。
如:永平寺這部影片裡面的僧團,為了修行,用戒律來戒定自己,切莫犯戒律,以免墮輪迴,特別是三毒貪、嗔、痴,「貪」,先戒口慾,不論胃口大小,自己的缽只能盛食物一次而已,缽裡食物用完,即使食物不夠亦不能再盛,如果再盛就是貪慾,而菜色的配料,豆腐乳四分之一塊,花生只有三、五粒,簡單的伙食讓生命得以存活,卻十分謹慎勿植下口慾的禍因。
「嗔」,勞其筋骨,動心忍性,不起嗔心,因此,天色未亮既已起床,工作時段十分長,儘管再粗重、再繁忙的工作為的是磨練色身,讓自身沒有絲毫傲慢之意,讓自性能出來當王,色身當僕人,將色身壓得無有喘息空間,如此,即不脫序,行敗德之舉。
人若不邪思、邪行,即不愚痴,當下「痴」已受戒之。修行者對苦修的堅持,即使是貌悴骨剛人不顧,為了要明白「達者同遊涅槃路」,因此苦修磨難,對修行者而言,彷彿再自然不過,絲毫難察自認的自然,既已違反自然性。
真修者當知!真正的自然性是率著真知的本覺來應事,而不是反過來鞭策色身,若不明白道的自然性,哪怕怎麼鞭策它,怎麼苦練它,磨練此色身,與自身心性依然不能交集。
宋朝時期濟公活佛,祂成天瘋瘋癲癲的行為,令不少人嗤之以鼻,然而世人不識,癲的是祂的外表,衣履不整是祂的外相,以眾生知見豈能親眼目睹祂的性光是多麼圓滿、自在?反觀眾修行者,不識自性真如,一味磨色身,與修圓明覺性有何相關呢?
七真傳裡有一位邱長春,他大餓七十二次,小餓是沒有間斷過,雖然邱長春苦修欲要證道,最後只證到神仙而已,末法眾修行者當知!不識自性如來,再怎麼修,充其量只修到神仙,與恢復本來面目有何相干?修行如果不能明白真人與假體本是一,而非是二,若不識本心,再怎麼修,充其量只能當苦行僧而已。
調古神清風自高:
「調古神清風自高」,不管是調(ㄉ一ㄠˋ)也好,調(ㄊ一ㄠˊ)也好,明白自身中的實相方為可貴,藉喻清風自高,清風是舒爽的,而清風何時會與自身心靈相契應?似乎中秋佳節所暢談的皆不離清風明月,高掛在天空且明澈的月,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圓的,難道一月十五、二月十五…十二月十五之月皆不圓?非也!世人皆知,哪怕月圓月缺皆是相同的月亮,然而,月到中秋分外圓,此時正植秋高氣爽,清風則拂面而來。
修行若用以引述自身中的性德,則是德高望重,贏得萬民愛戴,反觀凡夫俗子,脾氣暴躁,內德不足,則不能自我降伏妄心之用,是不能輕安自在,令人不得快樂,猶如熾熱的夏天,五月十五、六月十五、七月十五的月亮一樣圓,然而又悶又熱,豈有賞月的雅緻?若與中秋佳節而論,清風即能使人倍感舒適、輕安、自在。
藉一輪明月喻佛性,真如自性即圓滿無缺,自性真如、諸佛的性光皆明澈尊貴,是否令其如來實性成為等如,全在正確理念中實證!
常獨行,常獨步:
修行欲要「常獨行,常獨步」,契入自身佛性與諸佛菩薩同等如,得先了悟「常獨行,常獨步」,自身意識若不能「常獨行,常獨步」,修行則是畫餅充飢。
何謂是畫餅充飢?謂之聖人與凡人佛性平等、亙古不滅,性光卻不能作用,如同畫餅充飢,只能看終究不能止餓,雖言:眾生佛性與諸佛、菩薩無異,然而眾生性光幽暗,猶如燈泡已損壞,終究不堪使用,如同畫餅充飢,光說不練,如何契入如來作用?
「常獨行,常獨步」,相上修行稱為精進不懈,這是有目標的方向,真修行如何常獨行?讓自己不被凡事牽絆,即是心性的獨行,常獨步?獨步意指處事,明白實相,不被人情所迫轉!
須知!精進修行者,遇逆境,恐生退轉心!三進兩退,終究一事無成,永嘉大師曰:「常獨行,常獨步」方能回歸心性本源,知行合一,乃是回歸性德的單行道,由不得再倒退回來原地踏步,道祂是單行,亦是一切事態種性(註)!心性亦是如此,不能明白真理之道,修行則落在相上精進行深,「常獨行,常獨步」,修行得了悟真如自性,方能精進不懈,如此行深,方能達者同遊涅槃路,否則斷滅能成佛的種性因,修行終究是一場空。
註:事態種性
「事態」:指事情狀態,與「事實」有別,「事實」意著重於實際情境,說明事情的實在性;「事態」則著重在於事情的狀態,此狀態因性質而有區別,亦能擴充事態趨向繁衍,且能縮減事情演變。然而事態種性,卻全因意識所植入的無明,分類其種子亦成為來世果因種性,又曰:諸「相」由「因」而成果,從果還報了前因,因明相澈即明體,亦是種性成實性。此「事態」即無隨因緣與境相而擴充或縮減,而是「事實」的實證。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