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二
2015-05-29
從他謗 任他非 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 銷鎔頓入不思議
從他謗、任他非:
一般談到「從他謗任他非」,是別人對你的評判以及造謠種種的是是非非,一切都任由他,然後容他、忍他、讓他,到時候再看他怎麼樣。修行者若以此心態來看待這一句話,當下既已離開心性本源。
永嘉大師為大眾所慈悲:「從他謗、任他非」,所指的「他」並非真的有對象的「他」,而是指自身內心深處之無明,「祂」是能起大作用,然而這無明是由誰在主宰,無明由潛在意識主宰,自身阿賴耶識的檔案,與無明產生效應作用。
所以「從他謗」這個「他」指的並不是第三人稱,而是這無明意識當中,理與欲產生交戰,自己對自性本覺作用不夠清楚,所以才「從他謗」,一切任由他去作用。為什麼從他謗?只因無明與潛意識交集,遇境即產生理欲拉鋸,心靈深處方程式在洄游,因此,決定之事,反覆無常,此念推動前念,現在的決策下一秒否決,何故眾生心起妄,而落在識心分別用?此乃因「謗」而生諸妄,「謗」即是矛盾的作用。
修行者若明悟「從他謗,任他非」裡有個真理的真主,祂能正作用,亦能包容是是而非,亦能圓滿諸境,因此,「容他、忍他、讓他」,並非用相上之法而修,乃是在無明意識興起一切作用時,不以法去壓抑內心不平,更非是放縱他,而是在自身實相裡由真如作用,然而真如作用誰知,無明意識能知?當真如作用時,無明意識當下能靜。
然而,真如作用如何能使無明意識不散亂?祂知道識在無始劫來存的檔案,不斷在演化當中,因此任由「祂」把過去所有的檔案不管是因因果果、是是非非,一切由祂不斷的釋放出來。
「從他謗,任他非」,這即是真如對於「體」畢竟融洽。自身的佛性是完全無礙一切識的作用,讓誰去作用?皆順著識去作用,然而「體」本自明澈,對體不會有所影響。
把火燒天徒自疲:
修行若不識自性真如作用,則落在無明識心行深,猶如取火燒天一般,天在哪裡?天在一切處,常言道舉頭三尺有神明,然而人的身高,高低各自不同,這三尺又該怎麼計算呢?
由此可知,原來這個「天」是瀰漫空間,既然瀰漫空間,可知這個天空即是自身真空所在,火雖然在天中燃燒,卻影響不到自性真如天然性。所指的天然性即是自性真如本源,當知!無明意識作亂對「祂」毫無傷害。
「把火燒天徒自疲」,為何曰:「徒自疲」?意指行善造惡,皆不增減心性之德,自身意識愈來愈澄澈,於過去慣用一般習性的伎倆,「祂」既已能善自醒覺,不再成為無明意識傀儡。
猶如小孩子年紀尚幼,學習他人言語、動作,然而隨時間增長,即有自己的想法,到青少年時期則會叛逆,會有他自我的主張,等到青澀期過後,則逐漸懂事,當歷練世間冷暖後,對於人世間事情更加圓融,亦不缺禮節,禮節作用不離祂的體性,而體性的自用不離開自性真如,過去毛躁、無禮、自以為是的行為,則會慢慢的淡掉,不再有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的心態。
因此,意識澄澈,不再以無明當自性真如,「把火燒天徒自疲」,則是無明伎倆已用盡,自身覺識自然澄澈,即是真如實相之我。
恰似飲甘露:
猶如甘泉祂是層出不窮之湧現。然而修行對於識心若是不明,總是將識心認為是修行的障礙,若用一法制止,勿使無明識心作妄,不起心、不動念,得到一念不生,即是菩提。
當知!若如是行,豈能了達前言「從他謗,任他非,把火燒天徒自疲」之本意,一旦錯把祂當相上有為修行,則永不得自見本性,如此豈能令自性甘露流布十方?只因學來之法,成為自身座右銘而修持,豈能當之甘露而飲之。
當知甘露水乃是自性水,非是以世智辯聰所累積的聰敏!世人因生活週遭事故,不得如己所願,當下聰敏的意識,隨根應塵,能圓滿境上諸相,然而,殊不知,如此作用,且在無明意識再增上一層障礙!
銷鎔頓入不思議:
眾生容易落在游絲念頭,無明隨喜、怒、哀、樂左右識心,識心起妄,非關自性如來妙締,須知,識心起妄,「喜」非是喜,「怒」非是怒,「哀」非是哀,「樂」非是樂,此四心皆是根、塵、境交織,於六根遊戲塵緣。
真修者了悟自性菩提本來清淨,此清淨覺即是如來妙締大法,修行者若取一切塵緣,不落識心起分別,於諸境不執妄想。無明、妄心皆成清淨覺,不思、不議、不落聰明才智所作用,剎那融入自身如來性。
從他謗、任他非:
一般談到「從他謗任他非」,是別人對你的評判以及造謠種種的是是非非,一切都任由他,然後容他、忍他、讓他,到時候再看他怎麼樣。修行者若以此心態來看待這一句話,當下既已離開心性本源。
永嘉大師為大眾所慈悲:「從他謗、任他非」,所指的「他」並非真的有對象的「他」,而是指自身內心深處之無明,「祂」是能起大作用,然而這無明是由誰在主宰,無明由潛在意識主宰,自身阿賴耶識的檔案,與無明產生效應作用。
所以「從他謗」這個「他」指的並不是第三人稱,而是這無明意識當中,理與欲產生交戰,自己對自性本覺作用不夠清楚,所以才「從他謗」,一切任由他去作用。為什麼從他謗?只因無明與潛意識交集,遇境即產生理欲拉鋸,心靈深處方程式在洄游,因此,決定之事,反覆無常,此念推動前念,現在的決策下一秒否決,何故眾生心起妄,而落在識心分別用?此乃因「謗」而生諸妄,「謗」即是矛盾的作用。
修行者若明悟「從他謗,任他非」裡有個真理的真主,祂能正作用,亦能包容是是而非,亦能圓滿諸境,因此,「容他、忍他、讓他」,並非用相上之法而修,乃是在無明意識興起一切作用時,不以法去壓抑內心不平,更非是放縱他,而是在自身實相裡由真如作用,然而真如作用誰知,無明意識能知?當真如作用時,無明意識當下能靜。
然而,真如作用如何能使無明意識不散亂?祂知道識在無始劫來存的檔案,不斷在演化當中,因此任由「祂」把過去所有的檔案不管是因因果果、是是非非,一切由祂不斷的釋放出來。
「從他謗,任他非」,這即是真如對於「體」畢竟融洽。自身的佛性是完全無礙一切識的作用,讓誰去作用?皆順著識去作用,然而「體」本自明澈,對體不會有所影響。
把火燒天徒自疲:
修行若不識自性真如作用,則落在無明識心行深,猶如取火燒天一般,天在哪裡?天在一切處,常言道舉頭三尺有神明,然而人的身高,高低各自不同,這三尺又該怎麼計算呢?
由此可知,原來這個「天」是瀰漫空間,既然瀰漫空間,可知這個天空即是自身真空所在,火雖然在天中燃燒,卻影響不到自性真如天然性。所指的天然性即是自性真如本源,當知!無明意識作亂對「祂」毫無傷害。
「把火燒天徒自疲」,為何曰:「徒自疲」?意指行善造惡,皆不增減心性之德,自身意識愈來愈澄澈,於過去慣用一般習性的伎倆,「祂」既已能善自醒覺,不再成為無明意識傀儡。
猶如小孩子年紀尚幼,學習他人言語、動作,然而隨時間增長,即有自己的想法,到青少年時期則會叛逆,會有他自我的主張,等到青澀期過後,則逐漸懂事,當歷練世間冷暖後,對於人世間事情更加圓融,亦不缺禮節,禮節作用不離祂的體性,而體性的自用不離開自性真如,過去毛躁、無禮、自以為是的行為,則會慢慢的淡掉,不再有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的心態。
因此,意識澄澈,不再以無明當自性真如,「把火燒天徒自疲」,則是無明伎倆已用盡,自身覺識自然澄澈,即是真如實相之我。
恰似飲甘露:
猶如甘泉祂是層出不窮之湧現。然而修行對於識心若是不明,總是將識心認為是修行的障礙,若用一法制止,勿使無明識心作妄,不起心、不動念,得到一念不生,即是菩提。
當知!若如是行,豈能了達前言「從他謗,任他非,把火燒天徒自疲」之本意,一旦錯把祂當相上有為修行,則永不得自見本性,如此豈能令自性甘露流布十方?只因學來之法,成為自身座右銘而修持,豈能當之甘露而飲之。
當知甘露水乃是自性水,非是以世智辯聰所累積的聰敏!世人因生活週遭事故,不得如己所願,當下聰敏的意識,隨根應塵,能圓滿境上諸相,然而,殊不知,如此作用,且在無明意識再增上一層障礙!
銷鎔頓入不思議:
眾生容易落在游絲念頭,無明隨喜、怒、哀、樂左右識心,識心起妄,非關自性如來妙締,須知,識心起妄,「喜」非是喜,「怒」非是怒,「哀」非是哀,「樂」非是樂,此四心皆是根、塵、境交織,於六根遊戲塵緣。
真修者了悟自性菩提本來清淨,此清淨覺即是如來妙締大法,修行者若取一切塵緣,不落識心起分別,於諸境不執妄想。無明、妄心皆成清淨覺,不思、不議、不落聰明才智所作用,剎那融入自身如來性。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