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三
2015-09-30
遊江海  涉山川  尋師訪道為參禪  自從識得曹溪路  了知生死不相關         
  
尋師訪道為參禪:
    人在世間因俱足因緣,方知修行,更可貴的是覓得至高無上大法,然而,不明白天命可畏,亦然體悟得受明師一指是多麼尊貴,自身有一個自性寶地,必須藉於明澈心性大法,方能契入自身當中有一位無師智。
    天恩師德浩瀚無邊際,利益好道者能了解自身當中這個無為大道。「尋師訪道」才能夠真正明白其奧義,自身當中與天地之間共榮此大道,與道一樣生生不息,然而失去自身當中這一位無師智,再往外去尋找明師,世尊曰:「唯有自己才能夠自性自渡」,外在的大師、明師都只能如標指月。
    如何能夠讓自己明白心性?當真理經於「傳」,皆落於法,但雖是法,若能正用,方能受於啟蒙。古德云:人生有四難:一、中華難生,二、人身難得,三、大道難逢,四、明師難遇,這是人生四難,四難我等今已獲得,然而修行只是為了
為參禪這三個字這麼簡單嗎?當然非是為了參禪而已,「禪」表示一個單,禪,示單。
    單,是獨一無二,「單」是尊貴,它是跳脫所有對待的,就如同世尊誕生時一手指天、一手指地曰道:「天上、天下唯我獨尊」,世尊所指的「天上、天下唯我獨尊」意指「至聖寶地最為尊貴」。
    然而,要真正的澈見本來,才能真正達到最為尊貴。如古代,國家君王唯皇上一人唯尊,所以會稱自己為孤王。何謂孤王?就是沒有第二個王跟他一樣大。「尋師訪道為參禪」,當然指的不外乎自身當中唯有明白自身本覺,祂是最尊貴的,所以天地之間以我為尊。
  
了知生死不相關:
    澈見本來,明白生與死當中並無所謂懼怕這兩個字,並不是指的不怕死,真正的了知生死不相關,並非指根本不怕死的生死解脫相,而是對於生死更了解。
    了悟「道」的運行,「道」法自然,萬相皆依循生命巡禮,生與死皆與道同風,生與死都是為道盡心,「道」欣欣向榮延續生命的真諦,對生與死自然歡心、喜悅、安然自在的面對生滅實相,世人對於生離死別,覺得是人生最大的痛,殊不知「生離死別」如此的自然、如此令人法喜自在。
    末世眾生,對「生、死」二字,怯懼不已,視為枷鎖套住生命泉源,束縛了心靈無為的純淨,修行者落在生、死邊見,則永不得解脫、自在,心念的起伏終究過著痛苦輪迴。
    真修者若明澈「了知生死不相關」,於生滅自然性沒有絕對的痛苦,亦無絕對的快樂與歡喜,猶如晚上睡覺白天起床般,如此自然,試問:誰能不自在面臨長眠的自然性?
 
自從識得曹溪路:
    所指的即是已經明白生滅與「道」共榮,亦未曾離「道」,生與死,在人世間出生,圓滿前世因、今世果,當因了果滿則回歸本位,若能效法諸佛菩薩遊戲人間,世間即是極樂國。
    修行者若欲行世間覺,得先了悟「自從識得曹溪路」的實性,若是不明白回歸心性本處,又當如何了悟自身如來本位,能起大作用之性德?當了世間緣後辭世時,豈能識得當初入世的來時路,來時路不明,又當如何回歸故鄉路!
  
遊江海,涉山川:
    天地之間,無論高山飛禽走獸、海裡水族,天地之中一切眾生皆是息息相關、靈性相通,遊江海,涉山川,昔日眾修行者為了了悟自性如來覺知,因而跋山涉水不畏辛苦,為了尋覓自性真如,如趙州和尚八十猶行腳,只為心頭未悄然,及至歸來無一事,始知空費草鞋錢。
    真修者若能徹悟天地萬物共用心體,無論江海或山川,皆是「性」出同一處~「道源」,剎那與天地同心契入心性的本源,了解「道」之真諦,成就無上菩提。
    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