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6-01-30
覺即了  不施功  一切有為法不同  住相布施生天福  猶如仰箭射虛空
  
住相布施生天福:
    修行,貴在行「內聖外王」,然而內聖外王,眾修行者果真能如理如行?或明澈「內聖外王」真實本意?答案:非也!何故?以錯誤知解,傳授如來意故!
    如常言道:修行,要福慧雙修,才能「功果圓滿」,雖言如此,但福、慧雙修,並非能同時進行,又因各人因緣果報異趣,際遇迥然有別,當修福、植福時,並非修慧、得慧時,須知,有福未必有慧,有慧未必有福,常言道「福慧雙修」,「慧」乃指「智慧」,但「智慧」並非用修可得,修行者當明悟自性如來,自性如來無形無相,「祂」與無明意識渾然一體,若以妄心欲修自性真如,皆不可了得。
    福,何謂福?性德也!有德者,自性「福德」不缺失,其心性作用,皆是天理性德之流露。眾修行者,對內聖外王的認知,以外行於功、內行於德,即是修行人的準則,此準則以相上之法~守戒律,效法聖人之規範,效行聖人道德風範,即是福、慧雙修,殊不知,眾生心念一起,即落在住相佈施與無明行識交織,眾修行者,學得再怎麼像,修得再精進,深受眾人肯定與讚嘆,皆生人天福報,何故?心性不明,行一切善業皆為福報。
    修行者了然自身如來覺性不騃,自性福、慧非修、非得,於根、塵相應,即能究竟圓滿諸性因,即行內聖外王,眾修行者,若住相布施,若誦經不解經典之義,皆為相上修持,無關心性圓明。
    心性圓明者,身處不平之亂世,「心」應外境,平和無爭,「心」對內性,自然和合,如是修行,謂之真修者。若不從自身心性行深,而住相修持,對自身智慧與德性有何助益?
    修行,不識內在性德真正大慈悲,即使行遍天下善事,此「福」猶如是銀行存款多寡而已,來世有福報可享,卻不關內在性德泉源。從前:有個媳婦,她自身並沒吃素,而她的婆婆從出了娘胎,直到年老,長年茹素,一日,婆婆生命即將走到盡頭,卻遭病魔纏身,婆婆病得思緒大亂。
    一天,婆婆對媳婦說,她的病是好不了了,她不敢指望有奇蹟出現,能再延年益壽,唯一讓她感到遺憾的事是她從小到大都吃素,從來沒吃過葷食,她好想吃「田螺」,媳婦聽了非常詫異的說:婆婆,您怎麼可以有那種想法呢?您長年茹素,豈能破戒?
    婆婆說:我很想吃「田螺」,若是妳沒煮給我吃,就是不孝,街坊鄰居皆誇讚妳孝順,而我最後的心願,妳竟不從,如此大逆不孝,令我傷心、失望,媳婦聽婆婆這麼說,於心不忍,媳婦想要盡孝心做給婆婆吃,又深怕婆婆開齋破戒。
    聰明的巧媳婦於是去買麵粉,加鹽巴,加醬油,加調味料,再全部攪和在一起,搓成麵糰,再一家家尋問,可有吃過的田螺殼,尋問了幾戶人家後,媳婦終於獲得鄰居前一餐吃過的田螺殼,她把田螺殼洗得非常乾淨,瀝乾之後,再將麵粉糰塞進一顆一顆的田螺殼裡頭,以熱水川燙後,再快炒九層塔、沙茶,一盤美味佳餚端到婆婆面前,婆婆看到田螺心裡很高興,將整盤田螺吃個精光,露出滿臉笑容,滿足對媳婦說:我的好媳婦,婆婆生從未吃過葷食,如今總算吃到田螺肉,如此美味食物,即使現在就要走了,我也能死得瞑目,說完沒多久,婆婆就離開人世間。
    媳婦非常傷心,婆婆已經離開人世間,唯一讓媳婦感到安慰,就是婆婆沒吃出那是麵糰做的田螺,因為婆婆從來沒吃過田螺,根本不知道田螺肉的味道如何!卻能做到滿足婆婆心願,盡到當媳婦孝心,又不讓婆婆開齋破戒,這件事情也就圓滿。
    誰知婆婆捨報後,靈魂來到閻王殿,婆婆認為自己一生持齋拜佛,如此虔誠,應該可以回天享清福,沒想到卻到了閻王殿,她說:我怎麼會來這裡,我一生吃素拜佛,理當回天享樂,閻羅王說:待本座查查看因果簿,果然她一生茹素,奇怪!怎麼查不到婆婆吃素的善氣呢?
    人,畢生茹素,捨報後,靈魂會散發慈悲善氣,而婆婆亡靈卻未散發出慈悲頻率,因此,閻王再深入查明,原來她要捨報之前,業障現前興起吃田螺肉,她的媳婦將麵糰塞進去田螺殼,做給她吃。起初婆婆被查到開齋破戒,心起吃田螺肉惡念,嚇得捏把冷汗,後得知媳婦的孝行,婆婆說:我的好媳婦,行大孝,還好沒讓我開齋破戒。
    沒想到婆婆這一念妄心產生,雖然沒吃真正田螺肉,但她妄心作亂已經產生貪欲、殺欲,無明覆蓋善念,慈悲心性即滅卻,而婆婆一生所積的福報,皆轉為媳婦之福報。
    眾修行者須知,修行若是不能認識自身本覺,再大的行善佈施,當心念一起無明時,即付諸流水,有道是:一把無明火燒盡功德林,倘若修行只是住相佈施當是「福慧」雙修,即能讓性德圓滿,殊不知有相的修行,皆是有局限的精進、有所獲得的,皆是對待的福德。
  
 猶如仰箭射虛空:
    眾修行者,不認自性真如,儘管做盡人間善事與再大布施,終在輪迴受,即使射箭技術再好,能把箭射得遠,縱使使盡了全力,箭劃過空中,終究還地墜,眾生貪圖相上的福報,雖精進道業,卻不明自性真如不假外求,捨本逐末的錯知解,導致輪迴不已,圓覺經云:非眾生之過,乃邪師過謬。
    的確!經云甚是,修行者因不識自性如來大法,卻教導眾生修相上法,須知,相上布施行善,乃行人間福祉,世人自身覺性如同菩薩,本俱慈悲之心,「慈悲」本屬天性,常言道:惻隱之心,人人皆有之,此「慈悲」自身中即生清福,何謂生「清福」?內心不受貪嗔痴三毒腐蝕心性,方是真功德。
  
一切有為法不同:
    眾修行者,學佛說法,雖能暢談經典文字,卻不明真意。皆因是向外學來的法,然而自身無上大法,本能自然性作用,自身智慧般若覺照,是一非二,然而眾修行者,不識真性妙用,反受外相的人、事、物左右。
    因此,修行分為二法,一種、人為法,一種、是自身無明欲顯無上大法,然「法」,本無二法,是對真理不能明白、透澈,只能藉相上之法來修,從文字參悟,須知,有修有悟之法,雖然是漸修,卻只能以方向引導,開、示、悟、入,佛知見,此「法」為度眾法。
    然而自身無上大法卻因不明自性真如,而被「有為法」所湮滅。永嘉大師曰:「絕學無為閑道人」,但修行要如何「無為」,是「真為」,得要了達「覺即了,不施功」。
  
覺即了,不施功:
    自身中的「覺知」,祂從未暗過,會明會暗,則非真「覺知」,乃是無明覆蓋,障住心性光亮。不同於覺者風範,「覺者」祂亙古長亮,了達過去、現在及未來,橫貫寰宇,博古通今,無有時間與空間不明澈之障礙。
    如:六祖大師將捨報之時,眾弟子們圍在大師前哭得很傷心,六祖大師曰:「汝等傷心,是因為不知吾則是願滿歸回本處,才哭得這麼傷心,吾知自己要到哪裡去,怎麼會悲泣難過呢?」此禪宗一案,與明澈實相,道理相同,修行,若對自身「覺知」不能明澈,自然不知未來自己的去向,將輪迴何處去?
    須知,生死大事,如救燃眉之急,然而,完全明澈自性如來,實非以修可了得,故「覺即了,不施功」,為何不施功?因為「祂」乃自然性,非有一法可為,須知!「無上大法」,「祂」是無為而為,常言:「無為而為」,卻不知何謂:「無為而為」。
    「無為」,不落思惟,一切隨順自然法性正作用;「而為」,自身隨順如來覺性,不以妄心助六塵緣影,如此之作方能了達「不施功」的實地,反之則落在文字上的曲解經典之義而已,了解何謂「無為而為」?如「冷」不是因想了之後才冷;「睡意」,非因想睡,才生睏意。「渴」,並非想喝水才口渴,身體上所需求的,不用經過想,身體早已有感受此需求,此乃自然無為的作用。
    何謂:「無所不為」?「無所不為」乃指「道」之真實性,「道」應萬相,不論「陰、陽」,「萬相、無相」,無不是「道」所呈現。包括自身神經感官,如身體這邊癢,那邊痛,這裡痠,因「道」充滿自身神經系統,一切感官作用,即「無所不為」也!
    例如:身體沒有照顧好,日子久了,自然生病,此乃無所不為之象徵,「道」自然性,使身體能蓄養精、氣、神,當精、氣、神飽滿,體力充沛,一天的活力由此而生;相對忙碌一天後,精、氣、神亦由色身逐漸消失掉,當體力耗盡,得再休息,直到恢復體力。
    「道」的自然性,無為,無所不為,宇宙萬相皆被「道」之實性所長養運行,倘若自身「靈覺」,不能契入「道」之實相,了達「無為,而無所不為」真實義,豈能了達「覺即了,不施功」之奧義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