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二
2016-08-01
心鏡明  鑑無礙  廓然瑩徹周沙界  萬象森羅影現中  一顆圓光非內外
 
一顆圓光非內外:
    人人本有一顆光爍爍、圓沱沱的摩尼珠,亦是佛性,祂本是光明無內也無外,遍及一切處,但因世人不明五陰假使真性,剎那則由意識無明左右,眾生起心動念總是落在根塵上糾纏,層層的塵沙無明,覆蓋真如實相,導致自身性光不能流露天地間。
    「一顆圓光非內外」,真實意義,並非真有一物可修、可證得之寶物,「祂」雖是俱足實相光明,然而卻不能以個人認知去看待「祂」,亦不能不明白「祂」的無為卻能無所不為的實性,修行者當如何自見此性?當得先識自本心,因為這顆圓光所指的是心頭本源,能湧現萬法而造就萬相,因此萬相皆由心而生,此心能造天堂,亦能成地獄。
    「一顆圓光非內外」,圓光對外在能創造萬物,如衣、食、住、行、樂皆由心念的演化而變現,讓現代的科技無遠弗屆,讓地球上所居住的人類及文明成為一家親,證實地球村的人們共用日、月、星辰,也意味著大地眾生,人人性相平等,不分種族、不分男女與貴賤,皆能藉由此圓光大作用。
    是來世間享福或是造業,全憑這對外圓光而論,當然一切相起自心的總源,自然也落在無明意識心,當業識覆蓋真如,內心不能澄澈,即是妄念叢生,也是造下無明及因果的開始,眾生亙古以來,無始劫總在心念不明而種因嘗果,生死不斷。
    上天有好生之德,更是不忍見蒼生顛沛六道輪迴受,況且自身本是俱足不滅真如,此真如實相必能恢復性之初,換句話說,一顆圓光非內外,只要能識知本性也就能讓這塵勞封鎖圓明明珠,徹放萬象森羅影現中。
  
萬象森羅影現中:
    如同前面所說的,造惡行善皆由心念起,但是行善積德的修行依然悟不透自性真如,自性真如是不變實相,猶如一面明鏡,能照、能現一切相,雖然明鏡能照現萬相,但是不住一物於鏡中,由於不住,鏡子再小都能照物。
    相同的自身之中也有一顆圓光如明珠,能顯現諸萬相,但是此明珠若不夠澄澈,只會徒增塵垢,不能顯一切物及一切相,猶如眾生心,倘若心性不明,也難與天地萬物共用心體,亦不能讓萬象森羅影現中,但是萬象森羅不能在自身心性影現,「心」則是由無明駕馭著,自然是被萬象森羅主宰著而輪迴不已。
  
廓然瑩徹周沙界:
    「廓」也就是周圍,當自性真如明澈,內外圓融,雖然說內外圓融,其實性光流露是無內無外之分,猶如陽光照耀在大海、平地、高山,它的光明是相同明亮,並沒有因為地緣不同而光明有所增減,然而眾生的心性不能如陽光一般,只因妄心不能識知,因此由外在的塵緣所束縛,自然隨著外境,心起對待,根注入塵,塵沾染了識,識心一起,隨緣真如不守自性,聖賢、凡夫皆由心念作用,但是因為作用不同,當然也有懸殊落差,例如凡夫輕諾寡信,言不由衷,為了貪得一時之利,即使出賣自身人格及誠信亦不在乎,然而聖賢無需承諾,但是心起作用皆為大眾,無有絲毫為自己設想,此心念仰俯無愧於天地,天性之信,不曾有缺失,自然能為天地立命。
    因此在根、塵、境當中,聖賢與凡夫即顯差別了,不變真如在聖賢根對塵當下是圓融十方,更稱得上廓然瑩徹周沙界,而凡夫隨緣真如總是被理、事二障而牽絆。既然聖賢與凡夫之差別只來自自己心念的作用,可見認識自己的心念是非常重要,如六祖惠能曰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,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大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」。因此,修行悟道貴在知「心」,對心若不能明澈,修行永遠落在潛意識裡打轉。
  
心鏡明,鑑無礙:
    「心」是精神,是感受作用,摸不到、見不著,卻能掌握著眾生的喜、怒、哀、樂,更能牽引著眾生流浪生死,永嘉大師證道歌曰:「作在心,殃在身,不須冤訴更尤人...」。
    的確是令人醒思又震撼的良言,眾生對這個能起善起惡的心不明,無法達到心性澄澈,用之無礙,而聖賢體用一如,心鏡自然澄澈,鑑明則塵垢不染。修行者又該如何效法聖賢,讓自身的妄念也能聖靈充滿,起心動念能~「思無邪」,唯有回到第一句「一顆圓光非內外」的實性,因為性光流露天地間,並非用法就能修得的,而是全憑自性良知良能,法地、法天、法道、法自然,自然無為才能真作為,喜悅的心來自無染無住的真性,也是「道」的根本。
    「道」無情卻能孕育希望與喜悅予天地萬物,修行理當先修正「錯知解」,方能契入自身真「道」,「道」不用修,因為祂無好也無壞,但是「修行」要修,修正偏差的行為,當所行的作為正了,即是佛住圓覺,一顆圓光遍及一切處。才能真正的如第一段「一顆圓光非內外」,第二段「萬象森羅影現中」去顯現出來,才能妙用在第三段「廓然瑩徹周沙界」,最後才能真正的「心鏡明,鑑無礙」,自然真正的明澈就無阻礙,亦能遍及一切,回復本來,就沒有內外之分,自身性德是輕安、自在,因此,無有真心可尋,也無妄心可除,即能應用自如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