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6-09-30
捨妄心 取真理 取捨之心成巧偽 學人不了用修行 真成認賊將為子
捨妄心,取真理:
此偈與第二十八章節「不求真,不斷妄」呼應,捨妄心即是斷妄,取真理即是求真,這是因為不明真理妙締,錯誤的觀念導致背道而馳的行為,眾修行者用有為法,「捨妄心、取真理」,殊不知妄心不可捨,因為起心念要捨妄,此心念又在妄心上加妄,當知自性不明起心動念皆為妄,然而妄心的源頭則不離「真」,只因不豁達了悟實相,斷妄求真,猶如捨冰求水,終不可得。
然~真理亦不可取,因真理遍及一切處,亦無一處無真理,猶如置身於深海中,豈能再往外覓海水?因此「有捨」、「有取」皆不合乎自然性,大道運行一切萬物,是無二心,雖言大道無情,無情卻是真情,真情至「性」,真性至「信」,其「性」屬自然,其「信」即是道,此「自然性」即是真理,一切的生滅本是自然性作用,也因為如此,萬象注入靈性於萬相,萬相才能生生不息。
眾修行者若不明妄心,亦不明真理,錯認自身中之「妄心」阻礙成就如來的種性因,因此竭盡所能意欲去除「妄心」,欲使「妄心」滅卻恢復清靜的本心,此錯用心,乃是眾生見解,亦是打死成佛的原動力,因為不能將六根成為六神而正使六覺,若不能正使六覺,修行終在根塵上打轉,若接觸六塵,妄心妄念即起,過去累劫以來的習性、慣性,則再度牽纏塵沙無明,滾滾色塵,當下眾生的感覺即「受」,而落入意識分別,又化為無明行識,然而無明行識裡含有不滅的真如本性,祂即是真心實性,因此妄心不可捨。真理亦無需取,若有取得之心,皆落於相,亦落於無明。無明覆蓋真如,真理何處尋覓。
取捨之心成巧偽:
有取有捨的心,即落在生、滅二端起分別,修行者欲捨掉妄心,勢必再由妄念中尋找清淨心,藉有為念頭,欲取真理實相,如此念頭,由無明意識在主宰自以為之「真理」,須知!妄念營造之感覺,總有一天終將失去,因為眾修行者終究處在識心作用,勤以修持,終其一生,皆在「妄、真」徘徊,眾修行者捨真逐妄空度終生,因心被法縛不自知,天然的本性無法流露。
眾修行者若欲見「真」,此「真」在嬰兒純真的笑容裡,無有絲毫諂媚,無需解釋笑容含義,眾人見之,皆能自然微笑回應,此時彼此之間無有邪思,當下之「心」不分年齡、身份、地位,皆融入於「真、善、美」,所謂「真心」當下無遺顯現,儘管社會道德變異,物換星移,滄海為田,然而這原本的真心純善,即能綻放出天性之光。
你、我曾經是嬰兒身,亦有著赤子之心,隨著時間成長,處於人世間經驗累積,造就世智辯聰,原本輕安、自在、快樂,不復重現,任由世間冷暖添加自身感觀,再累積成錯知解。
須知!自身良知良能,純真無染,快樂赤子之心,不曾消失過,只因錯用心而成巧偽,然而巧偽,巧:即是自我的小聰明,從文字知識裡,只見到文字的表面之意,卻不能透澈真理的實相,因此加上自我意識觀念、看法。偽:仿效,只能模仿到表面性或相,卻無法明悟真實義。如太上老君曰:「心意心意本無意,意之所發皆非心,心本無心生萬心,心中之心為真心。」道盡巧偽之心,乃是妄心所作所為,覺者則不然也!
真成認賊將為子:
常言道:「認賊為父」,而永嘉大師為何而言:認賊為子?「真」即是道,亦是真理,真理本不虛假,行善造惡亦不離真理之實性,曰:道。
萬物生靈由道運行,運行「善」與道的自然性無關,運行「惡」與道無沾染,然而「真」的實性能容二相對立,二因成緣,倘若不明澈自性之實地本原,即落在意識氛圍,此氛圍能化之為「轉識變礙」,此礙是障礙之礙,如六祖壇經頓漸品:行昌請益「常與無常」因由中,行昌大悟偈曰:「因守無常心,佛說有常性;不知方便者,猶春池拾礫。我今不施功,佛性而現前;非師相授與,我亦無所得。」的偈裡能徹悟,此「礙」如春池河畔邊的小瓦礫,雖與春池河水相依伴,終究非是一方水,修行者若不明自身原頭性,落在屬性視真如,豈不將「真」認賊將為子。如是諸般,則被法縛毫不自知。反之,「識」能明澈產生正作用才是「真子」,即能識大為體,大用無礙。
學人不了用修行:
四祖道信曰:「百千法門同歸方寸,河沙妙德總在心源。」心能生萬法,學道之人不能了悟心性本源,因此在相上用功夫,以「修」方法欲明心性,「道」修之不得,「道」有所得,即落在相上。
何謂「修行」?「修行」乃是修正錯誤觀念及不正的行為,因此「修行」貴在於「真行」,眾修行者,雖明白真理論述,卻行不出來,如鸚鵡學人說話,卻不知所云,又如啞巴吃蜜,難以言喻,因為能說得出「法」,此「法」則不能行,更無關自身智慧方寸本源,眾人落在感覺,卻不能言語其奧義,如是之者,非是心源妙德所流露。
「道」可道,非常道,雖言如此,卻由天地萬物代言宣道,反觀自身俱足道本,若不能隨順自然性顯其道,即使庸庸碌碌幾億劫,終在修行亦在輪迴。
捨妄心,取真理:
此偈與第二十八章節「不求真,不斷妄」呼應,捨妄心即是斷妄,取真理即是求真,這是因為不明真理妙締,錯誤的觀念導致背道而馳的行為,眾修行者用有為法,「捨妄心、取真理」,殊不知妄心不可捨,因為起心念要捨妄,此心念又在妄心上加妄,當知自性不明起心動念皆為妄,然而妄心的源頭則不離「真」,只因不豁達了悟實相,斷妄求真,猶如捨冰求水,終不可得。
然~真理亦不可取,因真理遍及一切處,亦無一處無真理,猶如置身於深海中,豈能再往外覓海水?因此「有捨」、「有取」皆不合乎自然性,大道運行一切萬物,是無二心,雖言大道無情,無情卻是真情,真情至「性」,真性至「信」,其「性」屬自然,其「信」即是道,此「自然性」即是真理,一切的生滅本是自然性作用,也因為如此,萬象注入靈性於萬相,萬相才能生生不息。
眾修行者若不明妄心,亦不明真理,錯認自身中之「妄心」阻礙成就如來的種性因,因此竭盡所能意欲去除「妄心」,欲使「妄心」滅卻恢復清靜的本心,此錯用心,乃是眾生見解,亦是打死成佛的原動力,因為不能將六根成為六神而正使六覺,若不能正使六覺,修行終在根塵上打轉,若接觸六塵,妄心妄念即起,過去累劫以來的習性、慣性,則再度牽纏塵沙無明,滾滾色塵,當下眾生的感覺即「受」,而落入意識分別,又化為無明行識,然而無明行識裡含有不滅的真如本性,祂即是真心實性,因此妄心不可捨。真理亦無需取,若有取得之心,皆落於相,亦落於無明。無明覆蓋真如,真理何處尋覓。
取捨之心成巧偽:
有取有捨的心,即落在生、滅二端起分別,修行者欲捨掉妄心,勢必再由妄念中尋找清淨心,藉有為念頭,欲取真理實相,如此念頭,由無明意識在主宰自以為之「真理」,須知!妄念營造之感覺,總有一天終將失去,因為眾修行者終究處在識心作用,勤以修持,終其一生,皆在「妄、真」徘徊,眾修行者捨真逐妄空度終生,因心被法縛不自知,天然的本性無法流露。
眾修行者若欲見「真」,此「真」在嬰兒純真的笑容裡,無有絲毫諂媚,無需解釋笑容含義,眾人見之,皆能自然微笑回應,此時彼此之間無有邪思,當下之「心」不分年齡、身份、地位,皆融入於「真、善、美」,所謂「真心」當下無遺顯現,儘管社會道德變異,物換星移,滄海為田,然而這原本的真心純善,即能綻放出天性之光。
你、我曾經是嬰兒身,亦有著赤子之心,隨著時間成長,處於人世間經驗累積,造就世智辯聰,原本輕安、自在、快樂,不復重現,任由世間冷暖添加自身感觀,再累積成錯知解。
須知!自身良知良能,純真無染,快樂赤子之心,不曾消失過,只因錯用心而成巧偽,然而巧偽,巧:即是自我的小聰明,從文字知識裡,只見到文字的表面之意,卻不能透澈真理的實相,因此加上自我意識觀念、看法。偽:仿效,只能模仿到表面性或相,卻無法明悟真實義。如太上老君曰:「心意心意本無意,意之所發皆非心,心本無心生萬心,心中之心為真心。」道盡巧偽之心,乃是妄心所作所為,覺者則不然也!
真成認賊將為子:
常言道:「認賊為父」,而永嘉大師為何而言:認賊為子?「真」即是道,亦是真理,真理本不虛假,行善造惡亦不離真理之實性,曰:道。
萬物生靈由道運行,運行「善」與道的自然性無關,運行「惡」與道無沾染,然而「真」的實性能容二相對立,二因成緣,倘若不明澈自性之實地本原,即落在意識氛圍,此氛圍能化之為「轉識變礙」,此礙是障礙之礙,如六祖壇經頓漸品:行昌請益「常與無常」因由中,行昌大悟偈曰:「因守無常心,佛說有常性;不知方便者,猶春池拾礫。我今不施功,佛性而現前;非師相授與,我亦無所得。」的偈裡能徹悟,此「礙」如春池河畔邊的小瓦礫,雖與春池河水相依伴,終究非是一方水,修行者若不明自身原頭性,落在屬性視真如,豈不將「真」認賊將為子。如是諸般,則被法縛毫不自知。反之,「識」能明澈產生正作用才是「真子」,即能識大為體,大用無礙。
學人不了用修行:
四祖道信曰:「百千法門同歸方寸,河沙妙德總在心源。」心能生萬法,學道之人不能了悟心性本源,因此在相上用功夫,以「修」方法欲明心性,「道」修之不得,「道」有所得,即落在相上。
何謂「修行」?「修行」乃是修正錯誤觀念及不正的行為,因此「修行」貴在於「真行」,眾修行者,雖明白真理論述,卻行不出來,如鸚鵡學人說話,卻不知所云,又如啞巴吃蜜,難以言喻,因為能說得出「法」,此「法」則不能行,更無關自身智慧方寸本源,眾人落在感覺,卻不能言語其奧義,如是之者,非是心源妙德所流露。
「道」可道,非常道,雖言如此,卻由天地萬物代言宣道,反觀自身俱足道本,若不能隨順自然性顯其道,即使庸庸碌碌幾億劫,終在修行亦在輪迴。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