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三
2017-01-30
雪山肥膩更無雜  純出醍醐我常納  一性圓通一切性  一法遍含一切法

雪山肥膩更無雜,純出醍醐我常納:
    藉喻外相雪山,明悟自身亦有一座無亂無雜優渥之雪山,為何尊稱「雪山」為修行者自身之聖山?因聖山住聖靈,常言道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」。因此,自性寶地不離自身靈山。
    於相上而言,每個國家皆有一座聖山,如~台灣為玉山,「她」代表我國的聖母高峰,如~阿爾卑斯山為歐洲的聖母高峰,亦代表著聖潔之山峰,各國的聖山即是代表著國人精神象徵。
    以大陸而言,則是峰峰相連的喜馬拉雅山,然而在自身中,真修者稱自身聖母峰為自性寶地,亦是修行人之雪山,即是潔淨聖山,修行者當如何使自身之雪山、聖山能「肥膩更無雜、純出醍醐我常納」,於根、塵相應時,當以作用圓滿無礙真如實相,然而,修行者又如何能明悟當下作用乃是真如作用?
    若本性是自然流露,心必然是寬敞,猶如海能納百川,無所不容,然而,心若狹隘則有礙於性光流布一切處,如是之者難契入所謂「雪山肥膩更無雜」之實,而心胸寬大之人,能接納眾生,因眾生的心乃高低不平,如是廣納身份尊貴,廣納販夫走卒,廣納大地蒼生,如是真修者,如是作用,乃因內心寬廣猶如大海諸般,方能納百川,「真修」,貴在修心,須知!眾生心起伏不定、陰霾覆蓋,需要經由理、事二相歷練,猶如丹爐提煉,「心」方能無滯無礙。
    人之所以心胸寬廣,乃因自性寶地是潔然無雜,雖言潔淨無雜,然而未經過高溫萃取草藥是很難煉成丹,若以真修者而言,亦是如此,何以故?無明不澄澈,體難顯,於聖人而言,自身金丹不煉自然圓,其因在於聖人性德潔淨純然,因此「醍醐」亦是提煉自身金丹不可或缺之泉源。
    反觀自身修持,如何使自己「雪山肥膩更無雜」?若心胸不能寬廣,對於平與不平,分別人、事、物而產生患得患失憂患意識,內在無明則不得澄澈,因此,難以契入爐火純菁之火候,此火候資源在生活當中家庭、事業、婚姻、兒女、父母、夫妻之間才能提煉得之,須知!身邊人、事、物皆是心性最上等藥材,因緣聚會和合,促使這世機緣相遇,方能了因圓果。
    眾修行者,為了修持成就菩提,尋訪明師,勤以修道,為了圓明覺性,然而,自身中最親之人都不能接納,自然自身「雪山」意欲潔淨無染則難也!修行者在根、塵、境起對待,只因六根不能圓通無礙,對於他人無心的話,造成自身傷痛,「痛」起於「心」的不平,「心」的感覺與分別,又如眼根所見到的事、相與不平等的心念所造。

一性圓通一切性,一法遍含一切法:
    禪宗公案「是聖、是凡」,有一天,嚴頭去見德山,一進門就直接問了,是聖還是凡,德山便喝,於是嚴頭向德山行禮而退了,有人把這件事情告訴洞山,洞山說:除了嚴頭沒有人能夠承擔的了,當嚴頭聽到洞山的評語便罵道,洞山這個老和尚不識好歹,把我給低估了,他不知道我正是一手抬著他,〈指著德山〉一手正按著他。
    從這禪宗公案令大眾醒悟、明白,「一性圓通一切性。」「一法遍含一切法。」猶如是海?是岸?一樣道理,海是依岸而畫止線,還是岸依海而成渠?智者見一切相皆屬自然,海與岸本是相依而存,如一性圓通亦因「法」能作用,方能遍及周沙界之實性。
    高僧大德洞山所言,除了嚴頭沒有人可以承擔了,外人聽了是一個讚嘆,但是嚴頭聽了卻不這麼認為,因為在自性寶地,在應一切事相,是明白、明澈的大作用力,嚴頭說:當時我正一隻手抬著他,另一隻手按著他,在對德山作揖之時,亦是對德山做個假奉承。
    此奉承的順從,乃能了解,原來圓融十方必先要「一性圓通一切性」,而德山卻依嚴頭所示現的言語、動作,起分別意識,而嚴頭內性遍通德山性,一法遍及德山法,這一抬一按中,對方的喜怒哀樂,由嚴頭掌控中,「一性圓通一切性。一法遍含一切法」必能明白,一位性德廓然的覺者所做所為,出手以及收手,於覺性菩提暢然無礙。
    反觀眾生只落在法相應對而已,修行者不能了悟「雪山肥膩更無雜,純出醍醐我常納。」明白一顆金丹不煉自然圓的真實本義,是難以了徹實相,因為不明白「心念有多大」的作用力。
    一位信徒向無德禪師請教:每一個人都有同樣的一顆心,為什麼說心量會有大小的分別呢?禪師並沒有直接回答,只向信徒說道:「請你把眼睛閉起來,默造一座城池!」信徒依言默造了一座城池。禪師又說:「請你再默造一根鵝毛。」信徒依舊再次閉目默想。
    隨後禪師向他問道:「當你造一座城池與一根鵝毛的時候,是借用別人的心,還是自己的心去構造的?」信徒答道:「當然是自己的心!」「既然你造了城池與鵝毛,同是用一顆心去造作的,可見人的心是能大也能小呀!」
    修行者當如是明悟,身邊一切事物,皆在成就自身無上菩提,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大?什麼東西動作最敏捷?不是須彌山最大,亦非電光最快速,而是自身心念,故說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」吾人一念之間,能攝受三千大千世界十方剎塵而有餘,因此,修行者千萬不要小看自己一念心的造作。
 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