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三
2017-04-30
不可毀  不可讚  體若虛空沒涯岸  不離當處常湛然  覓即知君不可見

    「不可毀,不可讚」:
    內在修行之本質能融入於外相而行於外,眾修行者見真悟道者,行、悟一如,修則虔誠,行者脫俗,道貌岸然,無爭世俗之念,令眾修行者,無有毀謗之言,亦難藉於讚嘆之意,因「毀與讚」皆是相上之見!
    「修道」本是生活自然常態,若生活常態落入於「法」上用功,則是眾所周知之「修行」,此修行當作「修道」,即是顛倒眾生之逅病,亦是由無明意識主宰、行深,悟道者與凡人無有兩樣,依然餓了吃飯、睏了睡覺,喜怒哀樂不離自身、心。
    如公案:出家弟子請益師父,開悟的覺者與未開悟者有何不同,師父答曰:無有兩樣,相同的吃飯和睡覺。弟子回答:開悟的人也沒有什麼了不起,因為做的事跟沒有開悟的人都一樣,即然一樣他又何必苦修?
    由此得知,弟子落在相上修持,追尋修行成就,即是超凡脫俗之感覺,如是妄心意識,既已摧毀自性本然,公案中,弟子對修行所建立之認知著實以妄心,欲達超然,追尋虛幻之脫俗與眾不同之風範,殊不知,真如妙締彰顯本是自然,與凡夫俗子無有二相。
    因內德自然性流露,非是色眼所見體性,然而體性雖然不可見,然~行、住、坐、臥絕非是一般凡夫俗子之行儀,永嘉大師曰:「不可毀。不可讚」。道盡「毀、讚」二字,與體性絲毫無關。
  
    「體若虛空沒涯岸」:
    如前言,圓明覺性悟道者與販夫走卒之體性實無兩樣,吃飯、睡覺、走路、喜怒哀樂,乃相上相同之處,然~不同則是明悟體性泰然之覺者,真如不變,明悟澄澈於虛空法界,而未悟道者則是障蔽於識心之無明作用,一位心性明澈君子與道同風。
    未明澈凡夫,淪落「道」之始末,落入因果道理中,兩者實無離開自身體性,真修道者「體」要明澈,得先明白「祂」大作用力,猶如虛空,寬廣無邊無際,無有山之阻礙及海之邊際,修行者不落「毀、讚」二相修行,不執著追求卓越超凡之感覺,因如是作用者,皆為相上對待,修行者果真能如此以「體若虛空沒涯岸」,心性自然契入虛空中,能與「日」同光,與「月」同明。
  
    「不離當處常湛然」:
    何謂不離「當處」,「當處」即是縱古通今,亦是亙古及未來時空統稱,諸佛菩薩能在當處穿古博今,而修行者為何無法契入當處,世人因迷失在暫有假緣假境,不明「當處」實相,真修者本當知,不離「當處常湛然」之「當處」即是所謂「直下」二字。
    常言道「直下承擔」,「直下承擔」世人承擔不了,因此無法契入「道」之核心,壇經云:「惠能沒伎倆,不斷百思想,對境心數起,菩提作麼長?」道明,明悟心性之覺者,根、塵相應「不離當處常湛然」。因內在性德彰顯乃「道」之本質,於「當處」自然性湧現,本屬天性,但迷昧眾生無法了悟「祂」所作用力。
    對於自身「不離當處常湛然」不透澈,當根、塵交織時,即產生無明行識而落入因果,果報不爽因子不滅,種性因輪迴不絕爾。
    諸佛菩薩與眾生心無異,皆能起心動念,然~「起」心皆為圓滿十方,「動」念能遍及一切法性,使自身之「道」符合一切自然性大作用力,「道」無需藉人言傳,「道」由萬相、萬物自身皆可代天宣化,然而,自身具足「道」之實性,修行者為何不能了達當處常湛然?
    其因乃修行尚未契入「理」,自然不得了達「當處常湛然」,換言之,自身體性顯露層出不窮之地,卻以修不可了得也!
  
    「覓即知君不可見」:
    了解「不離當處」「當處」二字即是道源本處,懂了道源作用力,即是「知君」,眾修行者往外尋法,卻離開自性菩提,落在相上尋覓修行,即是與自身性德漸行漸遠,自身真如,如影相隨,竟然不識其「君」,可知隨緣真如攀境執相,何等可怖也!
    為何「覓即知君不可見」?因「真如」並非以聽經說法方能了悟,悟道之者,乃是天性秉然,猶如處於空中之日,明明朗朗,「道」並非用修、「道」亦非用悟,有修有悟皆落在尋覓,自身「知君」乃指「真如」,所以「知君」亦是「真如」實性並非由尋找,「祂」才存在,「真如」明君不離色身自性寶地,眾修行者,若是建立法上修持,終究離「祂」越來越遠矣,背道而行終究不能見君也!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