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二
2018-05-30
非不非  是不是  差之毫釐失千里  是則龍女頓成佛  非則善星生陷墜

    「差之毫釐失千里,非則善星生陷墜」:
    
千里在哪裡?千里即在自身的心裡。凡夫不明內在性德為何,無法反觀自照,由於無法反觀自照,內德既已喪失,自然性德不存,隨之亦頓失菩提覺性,修行者切莫小看自身體性迴光返照作用力,眾生因為缺少自我反省之心。
    落在相上分別,產生種種之苦。眾生之所苦,只因落在心識裡打轉,卻不懂得回到自性本源,「無」之實性,雖言「毫釐」卻是強名之言詞,它並無所謂距離。完全只在心之隱微念頭,眾生心妄念叢生,識心常常隨著念頭起無明,受到無明牽纏著自身性德則蒙蔽,「心」所以苦不堪言。
    甚至因識心無明之牽纏,導致走上絕路,而自我了結生命之人,為數不少!其行徑亦是堪憐!如世尊所言:可憐憫者,何以故?「靈性」受之上天恩澤所得;「身」受父母之恩所有,父母生育之恩,養育之德,浩瀚深廣,難言回報;靈性則由上天賦予則受命於性,斯由性命、生命共存榮,彰顯「道」之尊貴。然~愚夫魯鈍,不識自性真如,乃是至高無上,無與倫比之尊貴,卻甘願受境所困,令其性所蔽,而憂苦其心。
  
    「差之毫釐失之千里」:
    意指「良心」失去自己內在理天,喪失內在德性,眾生心雜亂紛飛,猶如波濤洶湧海浪,襲捲而至,試問:孰人安然無恙?若修行者,雖然明白自性本覺,卻甘願由念頭主宰,不能逆轉而回歸自身本覺。如常言道:「順行成魔,逆行成佛。」換言之,人太順著自己感觀意識而行,落在自己無明起用則必然也!
    然而,覺性敏睿之人,雖因境所障,遇情所礙,當下即能自省,內在菩提覺性自然常照,此時絆腳石,即是自身內在性德墊腳石。雖然眾生能言之鑿鑿,卻不能達到自性真如要義。原因何在呢?只因自身天理良知不能令「祂」流露。
    凡夫落在自己分別意識。而忘記自身中「善」之根源。人皆俱足「善良」本質。此「善良」本質,乃是上天賜予分靈從未滅絕過,曰為赤子之心。然~眾生歷經輪迴無數,又因逆境牽纏與魔難之後,所學到的卻是「教訓」二字,因此心念起憤怒不平、記恨、懷恨在心。
    不正念頭契入了無明意識檔案,自然擾亂自身德性,「善良」本質即隱,表層意識則取代天性,因此世俗技巧,則層出不窮,如菩薩偈曰:「愈奸愈巧愈貧窮,奸奸巧巧天不從(台語)。」菩薩以「因地果還生」勸化世人,切莫任由無明識心作用,而自毀性德。
    眾生在人世間受苦、受難、受磨,不能磨出自身本俱有智慧菩提,卻建立在心念起伏不平、氣憤、仇恨,對於「根、塵、境」三相又再植入潛層意識,無明再度燃燒、憤怒再生,當知天理良知已頓除,修行人理當要明白,「善良」本質蕩然無存,無明意識所流露,則是分別計較。識心一旦起了分別計較之時,內在性德則虧損,因此註定在六道往返不已。
    然而凡夫慣性使然,過慣生滅心念,喪失天然本覺。卻一味尋覓妄相的幸福園地,幸福園地在哪裡?當知,此幸福園地即在懂得回歸心性本處,不離自己「良知」即是自身之理天,當下極樂即現前。修行者若不往自身覓菩提,終究落在自己分別意識,又如何能達到「毫釐不差」,指揮千里,令自性真如妙締如是本如,如是作用,如是自然性。
  
「非不非,是不是,是則龍女頓成佛」:
    世間是非過錯與內在天性良心毫無關係,「良心」並非指「道理」,更非勸化他人標準界線。此「良心」乃是性德流露,如「道」,「道」運載日月,化育天地萬物,陰陽相輔相成,卻不落兩儀對待,因祂是「無」之實相,亦是常言道:「一切無有真」,此「真」即是不滅虛靈,「祂」至真、至善、至美,又曰為本心,如三字經曰:人之初,性本善。良知曰為「天理」、曰為「明明上帝」、又曰為「道」。
    內在本如實相本是自然性,若以測度念頭,作為明悟心之源頭,如一陣春風,吹皺了一池春水,激起漣漪,然而春風隨之而逝,一池春水卻不曾留下層層痕跡!
    一位了然於「道」的大覺者依然如是,如釋迦摩尼佛當初為阻止琉璃王子為了種族歧視而心生不平,因此要滅除釋迦族,以雪恥恨,世尊在琉璃王子軍隊到來前,試圖勸解累劫所結下來的仇恨,但最後世尊不再制止琉璃王子兇殘的行徑,一切皆是由因成果的定數,雖然一次、兩次,當知因果即是天理延伸,凡夫落在因果恐懼、害怕,試圖如何斷滅。然而,因因果果,果盡緣滿,方能了達圓緣之實,明白真理延伸因果,因果亦不離真理。內在良知,與人世間所評判是非過錯,則了無相干。
    然而世人容易落於言語標竿做為準則,殊不知真正明澈自身真如之「如是」,是「如是」作用!若深入其義「如是」,何謂:如是?依照內在天理良知自然流露則是,若是違反自身良能而逆行,即使是善根基者,依然沉淪在因果相續打轉。
    「是則龍女頓成佛」,指內德即將成就無上菩提,換言之,內在無明,剎那由暗化為明,當下明澈實相,佛住圓覺,人人自身俱足智慧德性,只因無明意識與真如共存如來藏,此圓明覺性,乃是成就無上菩提之妙締。此「體性」住了真如亦住無明,如何令菩提覺性常住本覺,當知,無明非用除,真如不可趨,若不能體察其奧義,豈能了悟「非不非、是不是,是則龍女頓成佛」之義?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