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8-06-30
吾早年來積學問 亦曾討疏尋經論 分別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
「吾早年來積學問」:
亙古以來眾修行者於自身無明意識,儲存不可斗量佛學基礎,然而,佛學「所積學問」,並非單指今生此世所精進道業與年頭,乃是從無始刼以來,明明上帝化育生靈之時,早已賦予不滅之真性,曰之:「識藏」,因此,眾修行者辛尋苦覓,終難自見自身心性。
覺者明澈自身「萬法唯識」,如彌勒祖師於兜率天所傳述:「唯識論」即有相同之意。眾修行者因迷惑自身「識藏」,導致無明四起,意念不正,自身本覺難現難作,而由八識田種性因隨之識心起惑,再困住自身性德,因此眾修行者試圖以佛法、戒律、經典探索自性如來藏,終究落在有為法,真修者當知,學來知識無關內在絕學之性德,當知!學來知識只是一時障蔽自身無明意識作用,卻不得致使無明意識「識明體現」之日。
修行當如何是行,方能回歸本源?須知!起心動念意圖將心念歸屬心性之處,如是者早已回之不得心性本如,原因何在?因不明見一切相皆是實境,實境皆因「因」成果,然~它是假藉因緣和合,而成暫時假有假緣,因此,一切塵緣終究是生、住、異、滅及壞、空。眾修行者若以離境離相,意欲了悟本心,恐落無明行識而違逆自性真如妙締彰顯。
「吾早年來積學問」,眾生以學問、經典知識學,成為世智辯聰又落在無明行識精進行深,眾修行者為何契入不了自身真如?其因乃修行之學問過於淵博,六祖大師曰:「諸法妙理,非關文字」;修行者不難了解,「藉相明理,藉假修真」其義,即是所言:「諸法妙理」之意,然而藉相明理,藉假修真,果真能藉「道」遺跡,了達「無」之實相?如六祖大師曰:「諸法妙理,非關文字」,當知!若以相上之物,明悟自性真如,豈能了達「無」之妙締。
真修者若明悟,「其性」當與內在本覺為要,與外相一切修行毫無關係,若循一切「相」即能回到心性本處,則是難上加難,因眾人根對塵作為分別法,色塵障住了「識」,「識心」在自身真如又蒙上一層塵埃,修行落在知識解,如何能令自身本如達到圓明實性呢?
「亦曾討疏尋經論」:
修行除了鑽研經典,亦以經典作辯論,修行者藉於辯論之法,啟發內在本不動搖,亦能生萬法之「真性」。須知!無明行識時時刻刻、二六時中皆未曾歇息,既使色身捨報,無明行識依然如是造作,何故?「含藏識」不滅故!因此,大地生靈如其之性而輾轉不息,自然體性生生不息,相對因果亦不止息。
修行者以「辯經」方式啟發內在心性本如,如是作用,豈能了達自身如來真性?如以石頭擲大海,測探大海之深,究竟了無蹤跡,內在本如深如大海,藉於世上「論經辯理」而明白,任由不定自性之用,探測不可知如來實相,謂之:可憐憫者,須知!畫餅豈能充飢,說食焉能自飽?
禪宗公案一則:灃州龍潭寺一天來了一位唐朗州的禪師:德山,院釋宣鑑,姓周氏,劍南人,自幼出家,深明經律,最達金剛經,因此,眾人稱他為「周金剛」~德山禪師是也。德山禪師前來向龍潭和尚請益,何謂「如來大乘法」?然而,禪師相會,總難免機鋒相對,德山禪師曰:「久聞龍潭,今聞名而至,到來潭又不見,龍又不現。」
龍潭和尚引身屏風後云:子親到龍潭矣,德山禪師無語。但過不久德山禪師再提自身中真如不昧實性,若要讓祂啟發出來,豈能離經說法,若不依經典而修行證道,實無道理。兩位禪師長談至深夜,龍潭禪師云:更深何不離去?德山禪師起身欲離去,臨行見外面黑漆一片,轉身向龍潭禪師借把紙燭,方能上路,龍潭禪師照依,當德山禪師欲接取時,龍潭禪師即吹滅之,當下德山禪師突然大徹大悟,明白自性真如性德,無關境上之相。
修行者當明白,眼根能見一切相,乃是自身不滅實性作用,實性真如作用於萬象、萬相,瀰漫明與暗,眼根能見明與暗,乃受不滅實性包容,因此,祂之大用無受天地萬物之相所礙,甚至不受日、夜、明、暗而區別。
若以眼根借「明」方能亮「相」,此乃六根與六識反射六塵,而成為諸境循環性,若言實性真如,常住寂然常照,明亮一如,澄澈無染,德山禪師經由龍潭和尚指引之後,當下澈悟。藉此禪宗公案演義,回歸自身性德,修行得清楚明白性體之妙,否則,即使經文倒背如流、滾瓜爛熟,終究探測不著自性真如奧妙。
有道是「絕學無為閒道人」,因「道」之實相無關於學,卻長養一切萬物,令萬物生生不息,常言道:以大自然界為師。然而眾修行者卻意趣難解、難入!只因自身無明行識不能法於自然。
「分別名相不知休」:
自身「真如」是性德之本如,性德本如曰佛性:佛性不善不惡,平等法性。有善有惡皆在對待當中,眾生心起善與惡、是非過錯,既落在識心打轉!「分別名相不知休」,意指:落在名相上精進、行深,由於不識本心,建立在相上認知,妄心作祟,識心顛沛,此時隨緣真如即離本位,亦隨之無明意識而流離失所!
因此,流浪生死輪迴,必然不能止休,何故?隨緣真如染汙故,始無明與根本無明,二因落在相上打轉,無關了達真如實相,因此,「分別名相不知休」,本來實相,無有次第、果位之分別,因大地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性,既然人人皆俱佛性,豈有再分於次第呢?
奈何迷昧眾生,心起名利及貪婪之心,落在相上分別,因此修行既有次第、果位。若能放下名相追逐,豈有再分為修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分於阿羅漢、辟支佛、初地菩薩、入地菩薩、佛之名詞?眾生視「修行」為了脫生死輪迴,當知!錯誤理念,是種性邪因地妄為,既使修了生生世世,皆在證次第、果位打轉。真修行者當得了解,「一悟即至佛地」,此乃悟回心性本源,一步皆不移,當下即能「住佛圓覺」,何故眾修行者不得契入自身如來實性?因「根、塵」相應,妄心即起追逐,生離死別終究不離追求名利,眾生心念,儘管窮畢終身,於名位、財位放之不下,殊不知如是眾生,於自身性德亦與日俱銷,生死輪迴之版圖,亦不斷擴增!如此,何時方能究竟了達實相的一天。
「入海算沙徒自困」:
「入海」乃是處於無明意識之苦海,「人間天堂」是了悟自身面目,輕安、自在、快樂則是達觀者所得,了達實相之覺者,天堂即在眼前,快樂自在,不受境所束縛,心量廣大,遨遊自身性海!而眾修行者不見如來真實相,落在無明意識徒自困,永嘉大師曰:「入海算沙徒自困」。
若言人生如海,此「海」劃分為二,覺者所見即是「性海」;然而無明眾生所見則是「苦海」。何故性海有二相之別?覺者心性光明,見一切相皆是平等法性,因此,性海自得故!無明眾生心性幽暗,乃是意亂紛飛,易落在相上追逐,由名利吞噬內在性德,性德不明而不自在,無明意識,怨聲四起,心境隨相沉淪苦海,剎那遠離內在安靜、寧靜、寂靜,內在本來無事,孰料竟然輪迴生滅心,猶如波濤洶湧,層層無明苦海吞噬內在性德,內在性德本來不搖不動,為何被無明吞噬?因無明襲捲而來,覆蓋性德之光。
眾修行者當如何行深,方能畢竟解脫;如荼陵郁觀性有感:「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封鎖,今朝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」,修行者難入自性真如,而悟得自性明珠,乃是因為無明始作俑者,修行者若自見真如實性,「根、塵、境」三相,即是菩提覺性「戒、定、慧」。娑婆世界不再是苦海!
須知!眾生心能生天堂亦能下地獄,修行者是否能超然物境之外,而不受境所束縛,全然憑自身心念之用,眾生若不得解脫境上束縛,色身捨報後,依然不能解脫自在,無明意識依然被法所束縛,活著,受人情牽絆,捨報後,仍然放之不下種種牽纏,生生世世,不知歷經多少刼,依然受苦,眾生若是依然不知將妄心令其正念,隨緣真如回歸不變真如,豈有性海滿人間,極樂世界在眼前之莊嚴淨土與君同處之日?
「吾早年來積學問」:
亙古以來眾修行者於自身無明意識,儲存不可斗量佛學基礎,然而,佛學「所積學問」,並非單指今生此世所精進道業與年頭,乃是從無始刼以來,明明上帝化育生靈之時,早已賦予不滅之真性,曰之:「識藏」,因此,眾修行者辛尋苦覓,終難自見自身心性。
覺者明澈自身「萬法唯識」,如彌勒祖師於兜率天所傳述:「唯識論」即有相同之意。眾修行者因迷惑自身「識藏」,導致無明四起,意念不正,自身本覺難現難作,而由八識田種性因隨之識心起惑,再困住自身性德,因此眾修行者試圖以佛法、戒律、經典探索自性如來藏,終究落在有為法,真修者當知,學來知識無關內在絕學之性德,當知!學來知識只是一時障蔽自身無明意識作用,卻不得致使無明意識「識明體現」之日。
修行當如何是行,方能回歸本源?須知!起心動念意圖將心念歸屬心性之處,如是者早已回之不得心性本如,原因何在?因不明見一切相皆是實境,實境皆因「因」成果,然~它是假藉因緣和合,而成暫時假有假緣,因此,一切塵緣終究是生、住、異、滅及壞、空。眾修行者若以離境離相,意欲了悟本心,恐落無明行識而違逆自性真如妙締彰顯。
「吾早年來積學問」,眾生以學問、經典知識學,成為世智辯聰又落在無明行識精進行深,眾修行者為何契入不了自身真如?其因乃修行之學問過於淵博,六祖大師曰:「諸法妙理,非關文字」;修行者不難了解,「藉相明理,藉假修真」其義,即是所言:「諸法妙理」之意,然而藉相明理,藉假修真,果真能藉「道」遺跡,了達「無」之實相?如六祖大師曰:「諸法妙理,非關文字」,當知!若以相上之物,明悟自性真如,豈能了達「無」之妙締。
真修者若明悟,「其性」當與內在本覺為要,與外相一切修行毫無關係,若循一切「相」即能回到心性本處,則是難上加難,因眾人根對塵作為分別法,色塵障住了「識」,「識心」在自身真如又蒙上一層塵埃,修行落在知識解,如何能令自身本如達到圓明實性呢?
「亦曾討疏尋經論」:
修行除了鑽研經典,亦以經典作辯論,修行者藉於辯論之法,啟發內在本不動搖,亦能生萬法之「真性」。須知!無明行識時時刻刻、二六時中皆未曾歇息,既使色身捨報,無明行識依然如是造作,何故?「含藏識」不滅故!因此,大地生靈如其之性而輾轉不息,自然體性生生不息,相對因果亦不止息。
修行者以「辯經」方式啟發內在心性本如,如是作用,豈能了達自身如來真性?如以石頭擲大海,測探大海之深,究竟了無蹤跡,內在本如深如大海,藉於世上「論經辯理」而明白,任由不定自性之用,探測不可知如來實相,謂之:可憐憫者,須知!畫餅豈能充飢,說食焉能自飽?
禪宗公案一則:灃州龍潭寺一天來了一位唐朗州的禪師:德山,院釋宣鑑,姓周氏,劍南人,自幼出家,深明經律,最達金剛經,因此,眾人稱他為「周金剛」~德山禪師是也。德山禪師前來向龍潭和尚請益,何謂「如來大乘法」?然而,禪師相會,總難免機鋒相對,德山禪師曰:「久聞龍潭,今聞名而至,到來潭又不見,龍又不現。」
龍潭和尚引身屏風後云:子親到龍潭矣,德山禪師無語。但過不久德山禪師再提自身中真如不昧實性,若要讓祂啟發出來,豈能離經說法,若不依經典而修行證道,實無道理。兩位禪師長談至深夜,龍潭禪師云:更深何不離去?德山禪師起身欲離去,臨行見外面黑漆一片,轉身向龍潭禪師借把紙燭,方能上路,龍潭禪師照依,當德山禪師欲接取時,龍潭禪師即吹滅之,當下德山禪師突然大徹大悟,明白自性真如性德,無關境上之相。
修行者當明白,眼根能見一切相,乃是自身不滅實性作用,實性真如作用於萬象、萬相,瀰漫明與暗,眼根能見明與暗,乃受不滅實性包容,因此,祂之大用無受天地萬物之相所礙,甚至不受日、夜、明、暗而區別。
若以眼根借「明」方能亮「相」,此乃六根與六識反射六塵,而成為諸境循環性,若言實性真如,常住寂然常照,明亮一如,澄澈無染,德山禪師經由龍潭和尚指引之後,當下澈悟。藉此禪宗公案演義,回歸自身性德,修行得清楚明白性體之妙,否則,即使經文倒背如流、滾瓜爛熟,終究探測不著自性真如奧妙。
有道是「絕學無為閒道人」,因「道」之實相無關於學,卻長養一切萬物,令萬物生生不息,常言道:以大自然界為師。然而眾修行者卻意趣難解、難入!只因自身無明行識不能法於自然。
「分別名相不知休」:
自身「真如」是性德之本如,性德本如曰佛性:佛性不善不惡,平等法性。有善有惡皆在對待當中,眾生心起善與惡、是非過錯,既落在識心打轉!「分別名相不知休」,意指:落在名相上精進、行深,由於不識本心,建立在相上認知,妄心作祟,識心顛沛,此時隨緣真如即離本位,亦隨之無明意識而流離失所!
因此,流浪生死輪迴,必然不能止休,何故?隨緣真如染汙故,始無明與根本無明,二因落在相上打轉,無關了達真如實相,因此,「分別名相不知休」,本來實相,無有次第、果位之分別,因大地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性,既然人人皆俱佛性,豈有再分於次第呢?
奈何迷昧眾生,心起名利及貪婪之心,落在相上分別,因此修行既有次第、果位。若能放下名相追逐,豈有再分為修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分於阿羅漢、辟支佛、初地菩薩、入地菩薩、佛之名詞?眾生視「修行」為了脫生死輪迴,當知!錯誤理念,是種性邪因地妄為,既使修了生生世世,皆在證次第、果位打轉。真修行者當得了解,「一悟即至佛地」,此乃悟回心性本源,一步皆不移,當下即能「住佛圓覺」,何故眾修行者不得契入自身如來實性?因「根、塵」相應,妄心即起追逐,生離死別終究不離追求名利,眾生心念,儘管窮畢終身,於名位、財位放之不下,殊不知如是眾生,於自身性德亦與日俱銷,生死輪迴之版圖,亦不斷擴增!如此,何時方能究竟了達實相的一天。
「入海算沙徒自困」:
「入海」乃是處於無明意識之苦海,「人間天堂」是了悟自身面目,輕安、自在、快樂則是達觀者所得,了達實相之覺者,天堂即在眼前,快樂自在,不受境所束縛,心量廣大,遨遊自身性海!而眾修行者不見如來真實相,落在無明意識徒自困,永嘉大師曰:「入海算沙徒自困」。
若言人生如海,此「海」劃分為二,覺者所見即是「性海」;然而無明眾生所見則是「苦海」。何故性海有二相之別?覺者心性光明,見一切相皆是平等法性,因此,性海自得故!無明眾生心性幽暗,乃是意亂紛飛,易落在相上追逐,由名利吞噬內在性德,性德不明而不自在,無明意識,怨聲四起,心境隨相沉淪苦海,剎那遠離內在安靜、寧靜、寂靜,內在本來無事,孰料竟然輪迴生滅心,猶如波濤洶湧,層層無明苦海吞噬內在性德,內在性德本來不搖不動,為何被無明吞噬?因無明襲捲而來,覆蓋性德之光。
眾修行者當如何行深,方能畢竟解脫;如荼陵郁觀性有感:「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封鎖,今朝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」,修行者難入自性真如,而悟得自性明珠,乃是因為無明始作俑者,修行者若自見真如實性,「根、塵、境」三相,即是菩提覺性「戒、定、慧」。娑婆世界不再是苦海!
須知!眾生心能生天堂亦能下地獄,修行者是否能超然物境之外,而不受境所束縛,全然憑自身心念之用,眾生若不得解脫境上束縛,色身捨報後,依然不能解脫自在,無明意識依然被法所束縛,活著,受人情牽絆,捨報後,仍然放之不下種種牽纏,生生世世,不知歷經多少刼,依然受苦,眾生若是依然不知將妄心令其正念,隨緣真如回歸不變真如,豈有性海滿人間,極樂世界在眼前之莊嚴淨土與君同處之日?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