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9-01-30
有二比丘犯媱殺 波離螢光增罪結 維摩大士頓除疑 猶如赫日消霜雪
「有二比丘犯媱殺,波離螢光增罪結」:
修行若不識自性真如大法,則落在相上戒律修法,六祖壇經曰:「心地無非自性戒,心地無痴自性慧,心地無亂自性定;不增不減自金剛,身去身來本三昧。」修行若遠離內在真如大法作用,即已淪落於無明行識的修持,眾生知見,愛好修行,樂見莊嚴相,落在「根、塵」二境,精進有為法。殊不知,自性若迷,真如大法即由無明意識取而代之;眾修行者得徹悟,何謂自性真如大法?「身、心」置於一切境皆能自在,六根應六塵,六識皆能輕安、快樂,即是如來大法。
須知!諸法皆俱不生不滅之自性,而萬象皆不離本俱足之「本體」,及萬相之「本性」,曰為:萬物皆俱自性,如前言:「身、心」置境自在,「根、塵、識」皆能輕安、快樂,自然能使自性清淨,靈明覺照,本性寂常圓淨,融妙和樂,於如來藏,大法妙演,其處繁興卻不交錯雜亂,此乃心源「能所」作用中,猶如龍之靜潛深淵,居於瞬息萬變卻不失定力之作用。
真修行者若能常住心地無非、無痴、無亂,即是不壞金剛;應一切相,「身、心」皆得清淨無染習,即是自性三昧。反之,眾生從無始劫來,行善造惡皆成輪迴種性因,因因相扣,果果紹承,因此,識心無明含藏「善、惡」種性,隨因熟果,六塵緣影迷昧自性,六根沾染諸境,六識由妄念所覆蓋,無明識心起用,無異梟雄諸般。如此偈曰:「有二比丘犯媱殺,波離螢光增罪結」
公案如下:佛陀有一群弟子,在林間修道,有一比丘精進過度,因此色身疲倦萬分,就地仰臥沉眠,於此清靜林間,出現一女子,見這比丘俊貌三分,女子心生愛意而以身相許,當沉眠比丘驚覺醒來,悔尤萬分,這比丘毫無隱瞞告知另一比丘,另一比丘道:此女子壞了出家人的戒律,我等在此守候她再來,隔夜該女子又出現,比丘不客氣的追逐上去,意在於興師問罪,女子見情況不妙拔腿就跑,比丘亦緊追不捨,致使女子驚惶失足墜坑身亡!
熟料?在於清靜林間,精進自身道業,亦守之佛規戒律,怎生犯淫戒、殺戒,比丘心生羞愧與懺悔不已,因此不敢向世尊請罪,因而轉向持戒第一,世尊弟子~優波離言明,望能獲知,對所犯罪行解開疑悔,以免除過咎之苦惱。奈何優波離以戒律自持,不能甚深自性真如大法之奧義,而堅守其相上之法,令二比丘誠以為恥之心更矇一層罪咎。
的確!眾修行者若不識自性如來本俱足的清淨覺,「戒、定、慧」三寶,則建立在相上修持,試問修行以境、相二因而規範內在性德,豈能了得實性般若之智?
「維摩大士頓除疑,猶如赫日消霜雪」:
當二位比丘聽聞守戒第一的優波離所言,得知其罪深重不可恕,內心負咎悲傷不已,此時,維摩詰前來告誡優波離,此二比丘已犯律行,深感懊悔與罪重,如今令比丘二人更苦惱與懷懼不安,汝當為比丘二人除滅內心憂愁、苦惱,當知罪性本空,如佛所說,心垢故眾生垢,心淨故眾生淨。如其心然,罪垢亦然,諸法亦然,不出於如。妄想是垢,無妄想是淨,顛倒是垢,無顛倒是淨。取我是垢,不取我是淨。一切法生滅不住,如幻、如電;諸法皆妄見,如夢、如燄、如水中月,如鏡中像,以妄想生,其知此者是奉律;其知此者是名善解。
經由維摩大士以般若實智,明達二比丘所犯之罪,既不著於內心,亦不著外境,即使內心與外境之中間亦無所存其罪性,何故?「心淨」作用故!須知,「心」決定其「善、惡」關鍵,修行者倘若能以真如實性正使「塵、境」同一法性,既是心相得以解脫。
當下二比丘疑悔頓除,得以清淨覺,於修行更加明悟自身如來實性,其性乃至正等正覺之真諦。修行者須知,修行貴在明悟心性本如,及心法之真,眾修行者若以「根、塵」為法,以「境、相」為戒,儘管窮盡畢生心力,終落在空濛之境,修行不識自性妙締大法,試問:內在的輕安、自在,何日方能了達「快樂真人演」?
「有二比丘犯媱殺,波離螢光增罪結」:
修行若不識自性真如大法,則落在相上戒律修法,六祖壇經曰:「心地無非自性戒,心地無痴自性慧,心地無亂自性定;不增不減自金剛,身去身來本三昧。」修行若遠離內在真如大法作用,即已淪落於無明行識的修持,眾生知見,愛好修行,樂見莊嚴相,落在「根、塵」二境,精進有為法。殊不知,自性若迷,真如大法即由無明意識取而代之;眾修行者得徹悟,何謂自性真如大法?「身、心」置於一切境皆能自在,六根應六塵,六識皆能輕安、快樂,即是如來大法。
須知!諸法皆俱不生不滅之自性,而萬象皆不離本俱足之「本體」,及萬相之「本性」,曰為:萬物皆俱自性,如前言:「身、心」置境自在,「根、塵、識」皆能輕安、快樂,自然能使自性清淨,靈明覺照,本性寂常圓淨,融妙和樂,於如來藏,大法妙演,其處繁興卻不交錯雜亂,此乃心源「能所」作用中,猶如龍之靜潛深淵,居於瞬息萬變卻不失定力之作用。
真修行者若能常住心地無非、無痴、無亂,即是不壞金剛;應一切相,「身、心」皆得清淨無染習,即是自性三昧。反之,眾生從無始劫來,行善造惡皆成輪迴種性因,因因相扣,果果紹承,因此,識心無明含藏「善、惡」種性,隨因熟果,六塵緣影迷昧自性,六根沾染諸境,六識由妄念所覆蓋,無明識心起用,無異梟雄諸般。如此偈曰:「有二比丘犯媱殺,波離螢光增罪結」
公案如下:佛陀有一群弟子,在林間修道,有一比丘精進過度,因此色身疲倦萬分,就地仰臥沉眠,於此清靜林間,出現一女子,見這比丘俊貌三分,女子心生愛意而以身相許,當沉眠比丘驚覺醒來,悔尤萬分,這比丘毫無隱瞞告知另一比丘,另一比丘道:此女子壞了出家人的戒律,我等在此守候她再來,隔夜該女子又出現,比丘不客氣的追逐上去,意在於興師問罪,女子見情況不妙拔腿就跑,比丘亦緊追不捨,致使女子驚惶失足墜坑身亡!
熟料?在於清靜林間,精進自身道業,亦守之佛規戒律,怎生犯淫戒、殺戒,比丘心生羞愧與懺悔不已,因此不敢向世尊請罪,因而轉向持戒第一,世尊弟子~優波離言明,望能獲知,對所犯罪行解開疑悔,以免除過咎之苦惱。奈何優波離以戒律自持,不能甚深自性真如大法之奧義,而堅守其相上之法,令二比丘誠以為恥之心更矇一層罪咎。
的確!眾修行者若不識自性如來本俱足的清淨覺,「戒、定、慧」三寶,則建立在相上修持,試問修行以境、相二因而規範內在性德,豈能了得實性般若之智?
「維摩大士頓除疑,猶如赫日消霜雪」:
當二位比丘聽聞守戒第一的優波離所言,得知其罪深重不可恕,內心負咎悲傷不已,此時,維摩詰前來告誡優波離,此二比丘已犯律行,深感懊悔與罪重,如今令比丘二人更苦惱與懷懼不安,汝當為比丘二人除滅內心憂愁、苦惱,當知罪性本空,如佛所說,心垢故眾生垢,心淨故眾生淨。如其心然,罪垢亦然,諸法亦然,不出於如。妄想是垢,無妄想是淨,顛倒是垢,無顛倒是淨。取我是垢,不取我是淨。一切法生滅不住,如幻、如電;諸法皆妄見,如夢、如燄、如水中月,如鏡中像,以妄想生,其知此者是奉律;其知此者是名善解。
經由維摩大士以般若實智,明達二比丘所犯之罪,既不著於內心,亦不著外境,即使內心與外境之中間亦無所存其罪性,何故?「心淨」作用故!須知,「心」決定其「善、惡」關鍵,修行者倘若能以真如實性正使「塵、境」同一法性,既是心相得以解脫。
當下二比丘疑悔頓除,得以清淨覺,於修行更加明悟自身如來實性,其性乃至正等正覺之真諦。修行者須知,修行貴在明悟心性本如,及心法之真,眾修行者若以「根、塵」為法,以「境、相」為戒,儘管窮盡畢生心力,終落在空濛之境,修行不識自性妙締大法,試問:內在的輕安、自在,何日方能了達「快樂真人演」?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