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四
2014-10-30
決定說 表真僧 有人不肯任情徵 直截根源佛所印 擇葉尋枝我不能
決定說,表真僧:
「決定說」,所指的是不拖泥帶水,這個「說」是重點,把真實的本意坦蕩蕩的說清楚,「表真僧」:把真實自性裡清淨的本源說清楚,什麼是「僧」?剃度出家人為出家僧,什麼是真僧?能放下束缚的為真修行,世人為什麼會放不下這個無形的束縛,試問是什麼束縛著自己?
讓自身不能解脫自在,是什麼綁住了?是因為世人心境的束縛之下,起無明意識來綁住自己,須知,世上沒有任何人能綁得了誰,然而自身的包袱為什麼會如此的沉重?只因對相上物太在乎,自然心中無形的枷鎖,則不能讓自己真正的成為出家僧,自己心性不能當清淨的出家僧,則不能離開自身的枷鎖,這個枷鎖是無形的包袱,修行者豈能得以大自在。
有人不肯任情徵:
為何會有人不肯任情徵?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困擾、自己的束縛到底在哪裡?始終會認為這一切是因為業力牽絆,一切就是因為人情的束縛。種種事相上不符合心意,而導致身心俱疲。
若作如是念,乃是世上道理,無關自身真理實相,當知,是修行用錯心,不願意去明白自身裡這個清淨無礙的本覺,性德被這無明意識一直束縛著,原因在於沒有認清自己那顆清淨純善的心,到底覆蓋了多少人情事故牽絆。
因此,修行了解「不肯任情徵」即是這個徵結所在,修行若不能從此徵結下手而修,則會落在事相上打轉,當煩惱來要用智慧去抵擋,然而,煩惱一起時真的有智慧去應對嗎?答案是不可能的,若有真正充足的智慧,根本就沒有煩惱,既然起了煩惱,又何來智慧呢?
當知,這是世智辯聰在應一切事,一位有智慧的人,根、塵相應則無煩惱,常言道:「煩惱即菩提」,既有了煩惱哪來的菩提?世人遇境,困於境時,由意識生法破除煩惱,俗云:「有法有破,事相相抵」,若如此作為,修行豈不落在兩儀對待?
所以說「有人不肯任情徵」,情徵在哪裡?情徵就在自身無明意識當中,只因根本不知道為何束縛而苦,當知,真修行者得明悟自身根源,實性不變之初。
直截根源佛所印:
直截根源是當下直截了當的契入實相,回到根本源頭,根本源頭就是尚未起念的當下為根本源頭,一旦動了念,應相上物時,既已落在末,修行誤以為把所有的事情用一個不起心、不動念來應對,只要不起心不動念,即是回到根本的源頭,當知,那即是插頭離開插座,心念豈能正用?
修行者對心性不明即模糊焦點,如果心不能應,且用一個法把心穩下來,這個「即心即佛」的佛心何時才能成就無上菩提?因此在這裡所談的「直截根源」,直接了當契入心性本源,「佛所印」,諸佛菩薩成就無上菩提皆是從心性本源作用而得以應證,修行不能回到心性的本源,永永遠遠都在事相上打轉,若如此作,修行者的確是有得修了,自然「苦」也接踵而至,苦在哪裡呢?
苦在修行不知道問題的徵結到底出在哪裡?「直截根源佛所印」,修行者如何成就心性的本源,當知!佛的本源與眾生之本源本無二性,差別在於眾生對本源作用「降本流末」,離開本覺,也就離開心性本源,因而無法直截根源佛所印。
擇葉尋枝我不能:
之所以擇葉尋枝我不能?乃是因自身離開自性根源,落在枝末起分別,一旦產生枝葉上的作用,與內在「真我根本」則是不能契入,亦不能真正的作用,眾生六根對六塵時,常在識相上打轉,不只心性不得自在,亦不能令事物圓融,常言道:我已盡心、盡力、盡一切所能?
試問:自身當盡的是什麼心,是盡了人心嗎?盡的力是什麼力?盡的力是四處打拼到處尋訪解決方法嗎?已經盡了一切能力所及的?當知這一切懂得要放下之事,或者用世間法所圓滿皆非性德所圓滿,而是眾生尋找欲要解決之道,自己產生出來的方法。
因此永嘉大師慈悲告誡眾修行者,雖然短短幾句,言簡意賅,道盡修行當如何契入心性本源,唯有在於自己的心性根源行深,若離開根源以自己認知應事,既已落到枝枝葉葉,馬上落入相上對待,一旦落在相上皆是相上作用,與「真理」毫無關係,所指這個理即是道,即是真如,世人容易把理和事混淆不清,理、事要圓融,唯有性德擴充,方能真圓融,若理、事分不清,即落入個人的思惟,與內在真我,實無相干也!
當知,沒有智慧的慈悲,乃是識心的攀緣,與本覺有何關係呢?因此,修行者當了解,修行若不能從自身上下功夫,不能從自己的心上真正的去實證,一切只能任著自己的意識,自己的所知、所見去應一切事,終究不能如永嘉大師說的,如何「決定說」,如何「表真僧」了,因為這對修行者而言皆是文字上的意義而已,與本質差之遠矣,如何讓自身性德回歸到本覺,先認清自身情徵之關鍵。
決定說,表真僧:
「決定說」,所指的是不拖泥帶水,這個「說」是重點,把真實的本意坦蕩蕩的說清楚,「表真僧」:把真實自性裡清淨的本源說清楚,什麼是「僧」?剃度出家人為出家僧,什麼是真僧?能放下束缚的為真修行,世人為什麼會放不下這個無形的束縛,試問是什麼束縛著自己?
讓自身不能解脫自在,是什麼綁住了?是因為世人心境的束縛之下,起無明意識來綁住自己,須知,世上沒有任何人能綁得了誰,然而自身的包袱為什麼會如此的沉重?只因對相上物太在乎,自然心中無形的枷鎖,則不能讓自己真正的成為出家僧,自己心性不能當清淨的出家僧,則不能離開自身的枷鎖,這個枷鎖是無形的包袱,修行者豈能得以大自在。
有人不肯任情徵:
為何會有人不肯任情徵?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困擾、自己的束縛到底在哪裡?始終會認為這一切是因為業力牽絆,一切就是因為人情的束縛。種種事相上不符合心意,而導致身心俱疲。
若作如是念,乃是世上道理,無關自身真理實相,當知,是修行用錯心,不願意去明白自身裡這個清淨無礙的本覺,性德被這無明意識一直束縛著,原因在於沒有認清自己那顆清淨純善的心,到底覆蓋了多少人情事故牽絆。
因此,修行了解「不肯任情徵」即是這個徵結所在,修行若不能從此徵結下手而修,則會落在事相上打轉,當煩惱來要用智慧去抵擋,然而,煩惱一起時真的有智慧去應對嗎?答案是不可能的,若有真正充足的智慧,根本就沒有煩惱,既然起了煩惱,又何來智慧呢?
當知,這是世智辯聰在應一切事,一位有智慧的人,根、塵相應則無煩惱,常言道:「煩惱即菩提」,既有了煩惱哪來的菩提?世人遇境,困於境時,由意識生法破除煩惱,俗云:「有法有破,事相相抵」,若如此作為,修行豈不落在兩儀對待?
所以說「有人不肯任情徵」,情徵在哪裡?情徵就在自身無明意識當中,只因根本不知道為何束縛而苦,當知,真修行者得明悟自身根源,實性不變之初。
直截根源佛所印:
直截根源是當下直截了當的契入實相,回到根本源頭,根本源頭就是尚未起念的當下為根本源頭,一旦動了念,應相上物時,既已落在末,修行誤以為把所有的事情用一個不起心、不動念來應對,只要不起心不動念,即是回到根本的源頭,當知,那即是插頭離開插座,心念豈能正用?
修行者對心性不明即模糊焦點,如果心不能應,且用一個法把心穩下來,這個「即心即佛」的佛心何時才能成就無上菩提?因此在這裡所談的「直截根源」,直接了當契入心性本源,「佛所印」,諸佛菩薩成就無上菩提皆是從心性本源作用而得以應證,修行不能回到心性的本源,永永遠遠都在事相上打轉,若如此作,修行者的確是有得修了,自然「苦」也接踵而至,苦在哪裡呢?
苦在修行不知道問題的徵結到底出在哪裡?「直截根源佛所印」,修行者如何成就心性的本源,當知!佛的本源與眾生之本源本無二性,差別在於眾生對本源作用「降本流末」,離開本覺,也就離開心性本源,因而無法直截根源佛所印。
擇葉尋枝我不能:
之所以擇葉尋枝我不能?乃是因自身離開自性根源,落在枝末起分別,一旦產生枝葉上的作用,與內在「真我根本」則是不能契入,亦不能真正的作用,眾生六根對六塵時,常在識相上打轉,不只心性不得自在,亦不能令事物圓融,常言道:我已盡心、盡力、盡一切所能?
試問:自身當盡的是什麼心,是盡了人心嗎?盡的力是什麼力?盡的力是四處打拼到處尋訪解決方法嗎?已經盡了一切能力所及的?當知這一切懂得要放下之事,或者用世間法所圓滿皆非性德所圓滿,而是眾生尋找欲要解決之道,自己產生出來的方法。
因此永嘉大師慈悲告誡眾修行者,雖然短短幾句,言簡意賅,道盡修行當如何契入心性本源,唯有在於自己的心性根源行深,若離開根源以自己認知應事,既已落到枝枝葉葉,馬上落入相上對待,一旦落在相上皆是相上作用,與「真理」毫無關係,所指這個理即是道,即是真如,世人容易把理和事混淆不清,理、事要圓融,唯有性德擴充,方能真圓融,若理、事分不清,即落入個人的思惟,與內在真我,實無相干也!
當知,沒有智慧的慈悲,乃是識心的攀緣,與本覺有何關係呢?因此,修行者當了解,修行若不能從自身上下功夫,不能從自己的心上真正的去實證,一切只能任著自己的意識,自己的所知、所見去應一切事,終究不能如永嘉大師說的,如何「決定說」,如何「表真僧」了,因為這對修行者而言皆是文字上的意義而已,與本質差之遠矣,如何讓自身性德回歸到本覺,先認清自身情徵之關鍵。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