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二
2014-12-30
淨五根 得五力 惟證乃知難可測 鏡裡看形見不難 水中捉月爭拈得
水中捉月爭拈得:
從「水中捉月爭拈得」明悟其理,眾所皆知月亮高掛在天上,為何言用「水中之月」,此乃喻於修行弄錯方向,若修行認錯了方向而努力行深,此乃與自身性德漸行漸遠,當知!水中之月是天上明月倒映,猶如大地眾生,若不明白自身佛性即是自身的無明意識行深,眾生易將識心作用誤當作佛性顯現,無明意識當家,乃因自身俱足佛性,因而有識心作妄,倘若眾生身無佛性,無明識心亦不作妄,何故?真如實性應萬相故!
如,若高空無明月,豈有水中倒映月?其理相同,因此,「妄」中有「真」,然而,真修者當如何六根作用時能契入自性真如法性,得先明白識心能起萬法,而這萬法妙締則不離心性本源曰:佛性。然而心性不明則會錯把意識心當作是佛性,因此水中捉月爭拈得,又是妄心的取作。
須知!藉「水」喻「道」,「水」即是道,上善若水,既然水譬喻「道」,即知「道」孕育萬物,萬物亦因「道」而生生不息,自身亦有「道」,能令無明意識澄澈實相,智慧般若實相彰顯無遺,雖言如此,亦得從無明意識實證,然而眾修行者皆迷昧根、塵、境裡,如同水中捉月爭拈得,試想!自身無明紛飛,是否又增添一椿?
鏡裡看形見不難:
修行從自身的念頭為立足點,藉於自身中能起分別的識心,由識心生「鏡相」,因為相上即能作以分別,所分別是自身的意識。有則故事是:有一位禪師在寺廟裡面當住持,然而有天,有一位書生進寺廟禮佛,禪師見他是一介書生又是一副非常寒酸的樣子,於是就對他愛理不理的,書生向禪師請益佛法,禪師總是愛答不答的,令書生亦感困頓,就在這時,來了一位在衙門工作的刺史,禪師見刺史前來,便殷勤招待,十分奉承,服務非常周到,甚至主動為刺史講經說法,這一切書生都看在眼裡,其內心裡真是好不生氣啊!
書生在旁靜靜的等著等著,等到這位刺史離開,這位禪師便送刺史到大殿外,目送刺史走遠,禪師再進來殿內,書生便接著說:禪師您是一位修行人,怎麼可以生起分別心呢?禪師聽了說:怎麼說呢?書生說:我來向您請益佛法,您卻對我愛理不理的,然而您對待那位刺史不但非常殷勤,也非常禮敬的招待,還對他講經說法,以禪師所做所為不配作一位修行者。
禪師說:「佛」的最高境界,就是歡迎即是不歡迎,我對你不歡迎代表我很歡迎,所以你看的表面是不準的。書生聽完了之後,真的不生氣了,頻頻點頭還露出笑容說:哇!太好了!沒想到我們所見都一樣耶,我也是...(ㄆㄧㄚˋ)的一聲,清脆的摑掌,狠狠的撂在禪師的臉頰上,便對禪師說:我打就是不打,不打就是打,所以我不打您即是真的打,現在我打您喔,表示沒打。禪師聽完書生的強詞奪理,無話可說,誰叫書生懂得這一招,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之身?!
回歸正傳,鏡裡看形見不難,眾生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相皆不難,若修行者以眼根所見,而依照去作並不難,因一切皆在相上,然而這皆是妄心由無明意識所影射出來的,成為相上的對待,人如何待己,必然如此奉還之!如故事裡的公案,「還之顏色」!
不難明白,一切相上所變,皆來自自身中的妄心所演化,自己卻渾然不覺,自己產生了分別意識,永嘉大師曰:鏡裡看形見不難,只要反觀自身內心世界,原來如此不平。
惟證乃知難可測:
從鏡上反射心境不平容易,然而證悟性德「難可測」,而要明悟自身中深層意識,即是自身如來藏,豈能從境中了得?鏡中相全是因緣和合而成,此因緣來自無明意識的種性因,世人若是不覺,則鏡上加妄心,又是植入輪迴種,因緣俱足且又輪迴受,如此輾轉不息,永沉苦海,然~若能了悟自身實相,鏡裡所現的萬相皆是實相,亦是證悟本覺指標,眾修行者切莫輕易放棄,自斷成就自性菩提的靈糧,當知!一切皆是最上乘的「佛因緣」。
淨五根,得五力:
「佛因緣」何處是?自「身、心」是,眾修行者精進佛法,藉佛法欲以成就無上菩提,因此,以法「戒」自身中之貪慾,以法「定」自身中之「散慢」,以法「慧」生出自身中的般若。眾修行者曰此三法為「戒、定、慧」,如此修行必能成就?果真如此嗎?不然也!
真修行者當知!自性能生萬法,萬法不離自性,然而自性不明曰為屬性,因此,修行不能不明白自性之義,如自身有六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然而六根皆為自身的自性,如眼根所見的自性「質」,耳根能聽的自性「質」,鼻根能嗅的自性「質」,舌根能言的自性「質」,身根能受的自性「質」,意根能觸的自性「質」。
前五根若能自淨,即能得五力,然此「五力」意指六識之意,曰:明澈,自身若能淨五根,即能得五力!修行者當知!自身如來實性,本俱足智慧德相,更不缺失戒、定、慧之妙法作用,若不能由內在真如實性作用,而卻須藉外相的法來戒律自身,實為可悲,因為如此之作猶如挑土填海,了不可得。
須知!海不可填,亦無須填,因萬物生存得仰賴於海,不論海、陸兩棲動物,雄偉高山,廣闊河川依然不能捨掉大海,何故?生態循環故!它是一個Cycle,「道」的自然性,自身之「道」亦是如此!若能自淨其意,五根、五力本不外求,「祂」是真如自性之助力,亦是成就無上菩提的靈糧,缺一不可矣!
諸佛菩薩皆從五根、六識而正使自身圓明覺性,照遍宇宙,諸佛菩薩如此!大地眾生亦能如此,因為眾生皆俱足不滅實性,如來覺性。
水中捉月爭拈得:
從「水中捉月爭拈得」明悟其理,眾所皆知月亮高掛在天上,為何言用「水中之月」,此乃喻於修行弄錯方向,若修行認錯了方向而努力行深,此乃與自身性德漸行漸遠,當知!水中之月是天上明月倒映,猶如大地眾生,若不明白自身佛性即是自身的無明意識行深,眾生易將識心作用誤當作佛性顯現,無明意識當家,乃因自身俱足佛性,因而有識心作妄,倘若眾生身無佛性,無明識心亦不作妄,何故?真如實性應萬相故!
如,若高空無明月,豈有水中倒映月?其理相同,因此,「妄」中有「真」,然而,真修者當如何六根作用時能契入自性真如法性,得先明白識心能起萬法,而這萬法妙締則不離心性本源曰:佛性。然而心性不明則會錯把意識心當作是佛性,因此水中捉月爭拈得,又是妄心的取作。
須知!藉「水」喻「道」,「水」即是道,上善若水,既然水譬喻「道」,即知「道」孕育萬物,萬物亦因「道」而生生不息,自身亦有「道」,能令無明意識澄澈實相,智慧般若實相彰顯無遺,雖言如此,亦得從無明意識實證,然而眾修行者皆迷昧根、塵、境裡,如同水中捉月爭拈得,試想!自身無明紛飛,是否又增添一椿?
鏡裡看形見不難:
修行從自身的念頭為立足點,藉於自身中能起分別的識心,由識心生「鏡相」,因為相上即能作以分別,所分別是自身的意識。有則故事是:有一位禪師在寺廟裡面當住持,然而有天,有一位書生進寺廟禮佛,禪師見他是一介書生又是一副非常寒酸的樣子,於是就對他愛理不理的,書生向禪師請益佛法,禪師總是愛答不答的,令書生亦感困頓,就在這時,來了一位在衙門工作的刺史,禪師見刺史前來,便殷勤招待,十分奉承,服務非常周到,甚至主動為刺史講經說法,這一切書生都看在眼裡,其內心裡真是好不生氣啊!
書生在旁靜靜的等著等著,等到這位刺史離開,這位禪師便送刺史到大殿外,目送刺史走遠,禪師再進來殿內,書生便接著說:禪師您是一位修行人,怎麼可以生起分別心呢?禪師聽了說:怎麼說呢?書生說:我來向您請益佛法,您卻對我愛理不理的,然而您對待那位刺史不但非常殷勤,也非常禮敬的招待,還對他講經說法,以禪師所做所為不配作一位修行者。
禪師說:「佛」的最高境界,就是歡迎即是不歡迎,我對你不歡迎代表我很歡迎,所以你看的表面是不準的。書生聽完了之後,真的不生氣了,頻頻點頭還露出笑容說:哇!太好了!沒想到我們所見都一樣耶,我也是...(ㄆㄧㄚˋ)的一聲,清脆的摑掌,狠狠的撂在禪師的臉頰上,便對禪師說:我打就是不打,不打就是打,所以我不打您即是真的打,現在我打您喔,表示沒打。禪師聽完書生的強詞奪理,無話可說,誰叫書生懂得這一招,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之身?!
回歸正傳,鏡裡看形見不難,眾生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相皆不難,若修行者以眼根所見,而依照去作並不難,因一切皆在相上,然而這皆是妄心由無明意識所影射出來的,成為相上的對待,人如何待己,必然如此奉還之!如故事裡的公案,「還之顏色」!
不難明白,一切相上所變,皆來自自身中的妄心所演化,自己卻渾然不覺,自己產生了分別意識,永嘉大師曰:鏡裡看形見不難,只要反觀自身內心世界,原來如此不平。
惟證乃知難可測:
從鏡上反射心境不平容易,然而證悟性德「難可測」,而要明悟自身中深層意識,即是自身如來藏,豈能從境中了得?鏡中相全是因緣和合而成,此因緣來自無明意識的種性因,世人若是不覺,則鏡上加妄心,又是植入輪迴種,因緣俱足且又輪迴受,如此輾轉不息,永沉苦海,然~若能了悟自身實相,鏡裡所現的萬相皆是實相,亦是證悟本覺指標,眾修行者切莫輕易放棄,自斷成就自性菩提的靈糧,當知!一切皆是最上乘的「佛因緣」。
淨五根,得五力:
「佛因緣」何處是?自「身、心」是,眾修行者精進佛法,藉佛法欲以成就無上菩提,因此,以法「戒」自身中之貪慾,以法「定」自身中之「散慢」,以法「慧」生出自身中的般若。眾修行者曰此三法為「戒、定、慧」,如此修行必能成就?果真如此嗎?不然也!
真修行者當知!自性能生萬法,萬法不離自性,然而自性不明曰為屬性,因此,修行不能不明白自性之義,如自身有六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然而六根皆為自身的自性,如眼根所見的自性「質」,耳根能聽的自性「質」,鼻根能嗅的自性「質」,舌根能言的自性「質」,身根能受的自性「質」,意根能觸的自性「質」。
前五根若能自淨,即能得五力,然此「五力」意指六識之意,曰:明澈,自身若能淨五根,即能得五力!修行者當知!自身如來實性,本俱足智慧德相,更不缺失戒、定、慧之妙法作用,若不能由內在真如實性作用,而卻須藉外相的法來戒律自身,實為可悲,因為如此之作猶如挑土填海,了不可得。
須知!海不可填,亦無須填,因萬物生存得仰賴於海,不論海、陸兩棲動物,雄偉高山,廣闊河川依然不能捨掉大海,何故?生態循環故!它是一個Cycle,「道」的自然性,自身之「道」亦是如此!若能自淨其意,五根、五力本不外求,「祂」是真如自性之助力,亦是成就無上菩提的靈糧,缺一不可矣!
諸佛菩薩皆從五根、六識而正使自身圓明覺性,照遍宇宙,諸佛菩薩如此!大地眾生亦能如此,因為眾生皆俱足不滅實性,如來覺性。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