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三
2015-02-27
窮釋子 口稱貧 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 道則心藏無價珍
窮釋子、口稱貧:
所指的釋子是出家人,釋迦摩尼佛的弟子,永嘉大師說的口稱貧,所謂的貧並不是身無分文。沒有錯,出家人因為沒有工作所以沒有收入,雖然沒有相上的收入,然而所指的並不是金錢上的窮,乃是自身當中沒有貪婪之心,於一切的事物上他不貪求,沒有想要擁有,因此清心寡欲。一般而言修「道」者謙稱自己是貧道、貧僧,如前言「窮釋子、口稱貧」之意,因內心無有欲念,堪稱為貧,然而此貧卻不貧相上之缺。
實是身貧道不貧:
「身貧」,為何身貧?了解這個身不受物質所牽制。對一般世人而言,生活要過得好,吃要美食、住要安逸、穿得講究,然而真正釋迦弟子生活一切從簡,方稱實是身貧,因在生活起居慾望即不生,然而內在卻是道不貧,為何道不貧?因為「道」祂是俱足而不缺乏,當「祂」不缺乏時,已經不能用富、貧二字來形容,明白一切萬事萬物,皆會成住壞空、生住異滅,生老病死、興隆接替,皆是道在主宰,由道運行,因此所指「道不貧」是一切萬事萬物都由道來演化。
貧則身常披縷褐:
縷褐是出家人的衣物,身上所穿衣服的顏色,以藏青色、土色或者灰色為主,縷褐所指的是簡單的粗布,不像富貴人家穿著珍貴絲綢、綢緞之衣物,「貧則身常披縷褐」,相上的衣物或許能使世人以眼根即能分別富、貧之別,而從相上是見不到他自身之中的性德是否富裕,如此不止能讓人更有簡樸的美德,自性真如更能素其位而行。
道則心藏無價珍:
「道」在自身之中祂是俱足的,常言道:道心、道心,進入道的核心時,即能明白道演化萬事萬物,不只是道祂在有形有相一切萬事萬物上能運載,更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演化,若真修者由自身當中去明白自身,這個無價之寶則貴為世間最為尊的上上人,什麼是無價之寶?用之不盡、取之不竭智慧寶藏,其寶至珍貴無出其右,自身之「道」與大道本是一同,祂無形無相,然而萬相因「道」而生生不息。
修行若明白道的實質,真正領悟祂,從自身中契入了解道的尊貴漸能悟道。修行者容易落入我要修行、我要入道。當知,道不是用修的,如果以修要得「道」,永遠都進入不了道的核心,為何用修的就進入不了道的核心呢?原因是在於執我相,而非注入「道心」所在,「道心」亦無形,然而心念一起欲要修道之念,心即已生貪,因想成就菩提,妄心已經開始追逐,在心靈上已經是雜亂紛飛,錯綜複雜的思惟已取代單純的無念之心。
世人皆懼貧,因此努力讓自己經濟更富有,然而擺脫相上的貧窮,「欲」又套上貪婪的枷鎖,世人當如何行,方能身貧心不貧?去有少慾「心」自剛。如禪宗公案裡所記載一位禪師對「心」的參悟,他說去年雖窮!尚有立錐之地,今年之窮!則連立錐之地亦無!所以極貧。倘若世人窮到只剩立錐之地,可真是苦上加苦,因為錐它是尖利之物,無論是站、或坐、還是臥,皆令人坐立難安,原因在於那個立錐之地,苦就苦在那一點。
人,其實來人世間,事實上不是來受苦的,但是為什麼人人都苦,苦就是因為一直執著在那一點,眾生心只要有那一點可執著,它會擴散到點線面,人生不斷在苦中一直演化下去,因此會不斷的在這裡受苦,最主要是從那麼一點開始延伸,所以無形中成立立錐之地,心中一旦有「錐」所在時,即是苦的開始。
禪宗公案裡,今年真正貧,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之時,才是貪婪之心解脫的開始,清楚何謂是窮?何謂是貧?明白即能契入心性,即是道的核心,在內心裡已經進入圓明覺性,窮釋子,口稱貧,實是身貧道不貧,貧則身常披縷褐,道則心藏無價珍,簡單的說:人之所以會苦,就是因為不懂得在心性恆安樂,先停止擁有的念頭,貧並非真的是身無分文,而是在慾念當中,不讓它再增加了貪婪之心。
窮釋子、口稱貧:
所指的釋子是出家人,釋迦摩尼佛的弟子,永嘉大師說的口稱貧,所謂的貧並不是身無分文。沒有錯,出家人因為沒有工作所以沒有收入,雖然沒有相上的收入,然而所指的並不是金錢上的窮,乃是自身當中沒有貪婪之心,於一切的事物上他不貪求,沒有想要擁有,因此清心寡欲。一般而言修「道」者謙稱自己是貧道、貧僧,如前言「窮釋子、口稱貧」之意,因內心無有欲念,堪稱為貧,然而此貧卻不貧相上之缺。
實是身貧道不貧:
「身貧」,為何身貧?了解這個身不受物質所牽制。對一般世人而言,生活要過得好,吃要美食、住要安逸、穿得講究,然而真正釋迦弟子生活一切從簡,方稱實是身貧,因在生活起居慾望即不生,然而內在卻是道不貧,為何道不貧?因為「道」祂是俱足而不缺乏,當「祂」不缺乏時,已經不能用富、貧二字來形容,明白一切萬事萬物,皆會成住壞空、生住異滅,生老病死、興隆接替,皆是道在主宰,由道運行,因此所指「道不貧」是一切萬事萬物都由道來演化。
貧則身常披縷褐:
縷褐是出家人的衣物,身上所穿衣服的顏色,以藏青色、土色或者灰色為主,縷褐所指的是簡單的粗布,不像富貴人家穿著珍貴絲綢、綢緞之衣物,「貧則身常披縷褐」,相上的衣物或許能使世人以眼根即能分別富、貧之別,而從相上是見不到他自身之中的性德是否富裕,如此不止能讓人更有簡樸的美德,自性真如更能素其位而行。
道則心藏無價珍:
「道」在自身之中祂是俱足的,常言道:道心、道心,進入道的核心時,即能明白道演化萬事萬物,不只是道祂在有形有相一切萬事萬物上能運載,更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演化,若真修者由自身當中去明白自身,這個無價之寶則貴為世間最為尊的上上人,什麼是無價之寶?用之不盡、取之不竭智慧寶藏,其寶至珍貴無出其右,自身之「道」與大道本是一同,祂無形無相,然而萬相因「道」而生生不息。
修行若明白道的實質,真正領悟祂,從自身中契入了解道的尊貴漸能悟道。修行者容易落入我要修行、我要入道。當知,道不是用修的,如果以修要得「道」,永遠都進入不了道的核心,為何用修的就進入不了道的核心呢?原因是在於執我相,而非注入「道心」所在,「道心」亦無形,然而心念一起欲要修道之念,心即已生貪,因想成就菩提,妄心已經開始追逐,在心靈上已經是雜亂紛飛,錯綜複雜的思惟已取代單純的無念之心。
世人皆懼貧,因此努力讓自己經濟更富有,然而擺脫相上的貧窮,「欲」又套上貪婪的枷鎖,世人當如何行,方能身貧心不貧?去有少慾「心」自剛。如禪宗公案裡所記載一位禪師對「心」的參悟,他說去年雖窮!尚有立錐之地,今年之窮!則連立錐之地亦無!所以極貧。倘若世人窮到只剩立錐之地,可真是苦上加苦,因為錐它是尖利之物,無論是站、或坐、還是臥,皆令人坐立難安,原因在於那個立錐之地,苦就苦在那一點。
人,其實來人世間,事實上不是來受苦的,但是為什麼人人都苦,苦就是因為一直執著在那一點,眾生心只要有那一點可執著,它會擴散到點線面,人生不斷在苦中一直演化下去,因此會不斷的在這裡受苦,最主要是從那麼一點開始延伸,所以無形中成立立錐之地,心中一旦有「錐」所在時,即是苦的開始。
禪宗公案裡,今年真正貧,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之時,才是貪婪之心解脫的開始,清楚何謂是窮?何謂是貧?明白即能契入心性,即是道的核心,在內心裡已經進入圓明覺性,窮釋子,口稱貧,實是身貧道不貧,貧則身常披縷褐,道則心藏無價珍,簡單的說:人之所以會苦,就是因為不懂得在心性恆安樂,先停止擁有的念頭,貧並非真的是身無分文,而是在慾念當中,不讓它再增加了貪婪之心。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