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三
2015-06-30
觀惡言  是功德  此則成吾善知識  不因訕謗起冤親  何表無生慈忍力
 

觀惡言、是功德:
     一般而言「觀惡言」,所指他人言語的傷害,身為修行者因此要忍他、順他,須知!此乃法上作用,何謂真正「觀惡言」,若以「觀」明悟其意,「觀」乃是實相,「觀」是達觀、澈悟,直見本源。自見真如、自見本性之「觀」,修行若達觀,所見、所聽、所聞之惡言,於自性真如,不住、不染、不執。
    若修行者不能了達真如實相,實難達觀惡言是功德之義,因內心起無明,植入惡因於八識田,它則會不斷游盪,於阿賴耶識裡存檔。即使是無心的言語,但是聽在耳根,內心裡則有幾分的不舒服,這不舒服的感覺,隨著時間累積,與過去無明,產生無明行識的交織!
    無明意識亦從此起,因此,永嘉大師曰:「觀惡言、是功德」,當內在無明障蔽心性,心性不明,則以無明識心應對,當自身感到不悅時,亦毫無察覺自己所言有其意不善,正所謂:只在乎自己的感覺,而忽略他人感受。
    眾修行者能從自身行觀惡言,即能了達因地本處,實無一語是惡與不惡!只因眾生心CARE他人言語,因此由無明作用而束縛,導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輪迴!
  
此則成吾善知識:
    若能以「觀」即能達觀本源,亦是自身中的「善知識」。六祖大師常以「善知識」尊稱前來參見六祖大師的行者、學人,不管他們根基深厚與否,皆以一句「善知識」尊稱,「善知識」並非惠能大師之善知識,其乃尊稱眾生皆俱佛性,何故以善知識稱為佛性?
    「善」:是自性本來純善之面目,其善完美無缺無惡。「知」:是明澈、明白、達知而非無明作用。「識」:識明體現,識大為體,謂之「善知識」,直呼即是自身佛性。
    因此以「觀惡言是功德」直接接到下一句「此則成吾善知識」,「此則成吾善知識」方是自身佛性真作用,然而眾修行者若不能令其心性圓明,自性真如則難實證如來德行,只因內在無明不能令其發光、發亮,如常言道: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」,眾修行者當以「觀」為正行,自然性德流露於十方,若不依此修,將如何了達「觀惡言是功德;此則成吾善知識」。
  
不因訕謗起冤親:
    何謂是「不因訕謗起冤親」呢?自我意識潛在無明,當無明意識起伏大過覺性,則使眾生心反覆無常,自然理欲交戰,此乃無明作用,當知!「訕」會執取兩端理欲交戰,因此訕、謗二因皆能擾亂性德宮。
    眾修行者皆知不善不惡,既非善又非惡,何來訕、謗擾性德宮,須知!善、惡之言於佛性雖毫無影響,然而識心則會起分別,其分別即入阿賴耶識,當下性德即幽暗,曰:「不因訕謗起冤親」,修行者當知冤親中誰是冤、誰是親?此「冤」則是識心又蒙上一層無明,於內心裡的本覺,且覆蓋一層無明,如此週而復始,則使自身性德宮亂性田。
    修行者若能不因理、欲交戰,反覆無常,自身中的眾生皆處於輕安、自在、快樂的領域,何處不天堂!
  
何表無生慈忍力:
    「何表無生慈忍力」眾修行者得先明白「無生慈忍力」,方能了然作用之實,當知!自身俱足大慈大悲潛能,即是眾生之天性,意指同體大悲。與生俱來即有本能,替人設身處地著想,則是每個人皆俱足善良的本質,然而隨著時間、歲月、世態的炎涼,竟然使自身慈忍力轉換成為忍耐力。
    修行者當知!「忍耐力」絕非是「慈忍力」,自身「慈忍力」本是慈悲法性,祂無須用法以制境上難題!一切皆能順應自然,然而,當覺性不能正用時,識心隨境取而代之,久而久之,世人已不認自身「無生慈忍力」,則由外來的道理,及學來之方法,轉為法忍應事!自然自身本覺即已喪失能作用的自然性。
    「無生」,無生所指本俱足實性,無須再賦予學來知識輔導。既然不須再賦予學來,只要讓祂恢復本然,即是自然無為之運用。再往前推,「何表」意指如何讓祂彰顯?自身本擁有無生慈忍力,「祂」無始以來萬靈主宰賦予本有的同體大悲之心,既然自身本是俱足,當下即能回到前言「不因訕謗起冤親」即能實證,切莫落在理、欲交戰、對待之心而失機,令天性流露!修行者若不能達到根、塵、識的圓滿,如何達到無生慈忍力呢?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