禹開九州湯放桀,秦吞六國漢登基,古來多少英雄漢,南北山頭臥土泥。
2015-09-01
禹開九州湯放桀:
(歷史摘錄網路)
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,是中國第一個王朝--夏王朝時期。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,十七個王,延續近五百年。
夏禹治水有功,被禪位為天子,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。禹即帝位後,都於陽翟(音「敵」,今河南禹縣),又曾都安邑(今山西安逸)或平陽。他一再會合諸侯,並將中國分為九州(歷來說法不一,有禹貢九州、爾雅九州、周禮九州等分別。一般乃指周禮九州,為揚、荊、豫、青、兗、雍、幽、冀、并),定貢賦的制度。
禹既治平水患,又征服黎苗,功業甚大,因此得到「大禹」的尊稱。大禹死後,他的兒子破壞禪讓的傳統,自立為王,恢復了黃帝王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。從此,王位傳子不傳賢,實行世襲制度,開始了古人所說的「家天下」。
夏朝傳到夏禹的第十四孫子夏桀,夏桀即位後,十分好戰,覺得打仗是個一舉多得的事,既可擴大國土,立威四海,又可搶掠財物和奴隸,以供享樂,於是到處挑起戰爭,蹂躪周圍小國。東夷諸國不是他的對手,只好臣服于夏王朝;有些小國聽說夏王桀是個好色貪財的傢伙,就送來美女和金珠玉器,委曲求全來保全國家。桀得了這些奇珍異寶和花容月貌的美女,果然不再征戰,回到都城恣意享樂。為了游冶享受,夏桀大興土木,下令在洛陽建造一座行宮。行宮占地方圓十里,宮室中心修了一座瑤台,高達十丈,全用潔白的玉石砌成。這座傾宮的修建,動用了成千上萬的奴隸,榨光了百姓的財物,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。夏桀腐敗荒淫,終日不理朝政,好人都不敢親近夏桀,而壞人則成天逢迎獻媚,夏朝越來越腐敗了。
正當夏朝勢力日漸衰落的時候,商國開始強大起來。商國是夏朝的屬國,領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帶,據說其始祖是帝嚳的小兒子,名字叫做契。契因協助大禹治水出了很大的力,舜為了表彰契的功績,賜他姓"子",並將"商"這個地方作為契的封地。後來,子契就在封地建立了一個小國家,叫商國。當夏桀做夏王的時候,一個叫做湯的人在商國掌管國事。商湯看到夏桀荒淫無度,兇狠殘暴,人民都生活在苦難當中,就暗暗下決心要推翻腐敗的夏朝。商湯觀察形勢,見夏朝已經被折騰得國力虛弱,國民離心,就想乘此良機,聯合對夏桀有仇恨的小國攻打夏國。為了將來進軍方便,他把王都遷到了亳(在今河南鄭州附近),當時,商國不僅畜牧業發達,農業也發展起來了,國庫中儲藏著不少糧食。如果有鄰國發生災難,商湯就主動救濟,因此商國和各友鄰的小國關係都很好。
夏桀不知怎麼聽說了湯在商國勤政愛民,和睦邦交,準備進攻夏國的事,於是夏桀就設計把湯騙到了夏國,軟禁在夏台(位於今河南禹縣,又稱鈞台)。商國的右相伊尹設法營救湯,送去了很多珍寶及十名美女給夏桀。夏桀見了美女和珠寶,原先的怒氣早拋到了九霄雲外,以為商國還是臣服於自己的,就把商湯放回來了。
商湯回到商國,派人去勸說那些受夏朝控制的小國歸順商國,反叛夏朝,又消滅了那些一意孤行跟隨夏朝的小國,同時,商湯在國內對百姓更加愛護,加強商國對國民的凝聚力,以便在攻打夏桀時得到國人的支持,聽從他的號令。
商湯做好準備工作後,就成立了討伐夏國的聯軍,出兵進攻夏國。夏桀聽說商湯出兵來攻打自己,連夜調集軍隊,設下幾道防線來保衛都城。只見商軍兵強馬壯,軍威赫赫,而夏國的軍隊久不上戰場,平日又沒有進行嚴格的訓練,軍紀渙散,無心作戰,所以兩軍剛一相遇,夏軍的防線就被突破。夏國的軍隊不禁一擊,四散潰逃。夏桀看到大勢己去,便帶著幾個護從,逃出戰場,向南巢(今安徽巢湖市西南)逃竄,商湯帶領部隊緊追不捨,終於在南巢將這個作惡多端的暴君俘獲。商湯本想殺死夏桀,以平民憤,但轉念一想,自己一向以寬厚仁慈著稱,要是殺了桀,民眾會對他有別的看法,況且現在已成了階下囚的夏桀殺也無益,留著又何妨?於是,商湯就把夏桀囚禁在南巢,自己班師凱旋回亳城了。今巢湖市的放王崗就是當年囚禁夏桀之處。
隨著商湯的建立,夏朝也就徹底滅亡了。計算起來夏王朝自夏禹建國,傳了十六個國王,延續了四百多年,到夏桀這一代,就滅亡了。亡國之君夏桀,被軟禁在南巢,鬱鬱寡歡,過了幾年,也就死去了。大約在西元前十六世紀,即距今三千七百多年以前,商湯正式建立了商朝。
秦吞六國漢登基:
(歷史摘錄網路)
秦統一六國的戰爭,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併的戰爭,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。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,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,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、趙,中原的韓、魏,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,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,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國家。
戰國時期,經過長期諸侯割據戰爭,諸侯各國盛衰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,許多弱小國家被消滅,中國境內只剩下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、秦七個大的諸侯國,史稱戰國七雄。七雄局面的形成,既是春秋以來兼併戰爭的結果,又是中國統一的前奏。為增強國力,統一全國,七雄相繼展開了富國強兵的變法活動。魏國任用李悝變法,楚國使用吳起變法,趙國有武靈王改革,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國商鞍變法。公元前359年,秦孝公任用商鞅,變法改革,國力逐步強盛。從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時間中,秦國國力更加強盛,在軍事制度方面實行按郡縣徵兵,完善了軍隊組織,提高了軍隊戰鬥力,士卒勇猛,車騎雄盛,遠非其他六國可比。在軍事策略上改變了勞師遠征而經常失利的戰略,採用范睢遠交近攻的策略,逐漸蠶食並鞏固其佔領地區,實行有效佔領。秦國相繼滅掉西周、東周,攻佔韓國的黃河以東和以南地區,設置太原、上黨、三川三郡,領土包括今陝西大部,山西中南部,河南西部,湖北西部,湖南西北部和四川東北部的廣大地區。
史書記載秦國在地理位置上進可攻,退可守;軍事力量遠勝於其他六國。秦國這種優越的戰略優勢為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。與此同時,山東六國統治集團內部相互傾軋,爭權奪利,政局很不穩固。各國之間長期戰爭,實力消耗,國力被削弱。六國面對強秦的威脅,雖然屢次合縱抗秦,但在秦國連衡策略下先後瓦解而失敗。
公元前238年,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,開始親政,周密佈署統一六國的戰爭。李斯、尉繚等協助秦王制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策略。秦滅六國的戰略有兩個內容,一是乘六國混戰之際,秦國「滅諸侯,成帝業,為天下一統」。秦王政採納了尉繚破六國合縱的策略,「毋愛財物,賂其豪臣,以亂其謀」,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。二是繼承歷代遠交近攻政策,確定了先弱後強,先近後遠的具體戰略步驟,李斯建議秦王政先攻韓趙,「趙舉則韓亡,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,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、蠹魏、拔荊,東以弱齊燕」。這一戰略步驟可以概括為三步,即籠絡燕齊,穩住楚魏,消滅韓趙,然後各個擊破,統一全國。
秦統一六國戰爭的勝利,是由於秦國在戰爭中戰略戰術運用得當。秦王政在位時期,國力富強,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供應戰爭,在戰略上處於進攻態勢,勢如破竹,摧枯拉朽,相繼滅掉諸國。在戰術上,秦國執行了由近及遠,先弱後強的方針,首先滅掉了毗鄰的弱國韓趙,然後中央突破,攻燕滅魏,解除了北方的後顧之憂。最後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,這種戰術運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。在具體戰役中,秦國運用策略正確,如在滅韓趙的戰爭中,根據具體情況,而不是完全機械地按「先取韓以恐他國」的既定方針,而是機動靈活,趙有機可乘則先攻趙,韓可攻則滅韓。滅楚戰役是在檢討了攻楚失策後,根據楚國實力集中優勢兵力攻楚而取勝的。攻打齊國避實就虛,出奇制勝。相反,六國方面勢力弱小,在戰略上又不能聯合,各自為戰,根本不能阻擋秦國的進攻,戰爭中消極防禦,被動挨打,以致一個個被秦國滅亡。
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首先統一了全中國,但是這樣一個顯赫的王朝,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秦朝的二世皇帝被殺死和秦朝的最終的滅亡,僅僅只有十四年的時間。
秦始皇為大一統帝國立下根基,對國家建設也很有貢獻。但他獨裁專制,刑罰殘酷;焚書坑儒,嚴禁議論施政;修長城,築馳道,建驪山陵和阿房宮,更使人民勞役賦稅繁重,不堪其苦;為求長生不老,花費大量金錢,派數千童男女入海尋找不死之藥,最後秦始皇死在巡遊的路上。秦始皇先後進行5次大規模的巡遊,在名山勝地刻石記功,炫耀聲威。始皇三十七年(前210年),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。秋七月,行至沙丘平台,秦始皇駕崩,丞相李斯恐天下有變,乃秘不發喪,棺載轀涼車中。所至,百官奏事如故,宦者輒從車中可其奏事,獨胡亥、趙高及宦者五六人知。詐為丞相李斯受始皇遺詔於沙丘,立子胡亥為太子。更為書賜公子扶蘇、蒙恬,賜死。秦二世即位後不久,即爆發陳勝、吳廣領導的大規模農民造反。先秦六國諸侯舊貴族也藉此時機紛紛復國。前207年四月,楚國貴族後代項羽在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,而劉邦則入關推翻秦廷。前207年十月,秦始皇駕崩後三年,秦王子嬰向楚將劉邦投降,秦朝滅亡。
其後,項羽尊楚懷王為「義帝」,並自行分封天下,封自己為「西楚霸王」,封劉邦為漢王。之後兩股勢力開始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。劉邦在蕭何、韓信、張良等人的輔佐下,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擊敗項羽,於前202年正式稱帝,立國號「漢」,西漢建國。
古來多少英雄漢:
亙古以來,軀捐戰場的勇士們,秉著愛國、愛民的情操,奮勇殺敵,為的是保國衛民。此毅力、勇氣不外乎來自內在八識田所含藏的程式檔案~「正命」。
此「正命」乃因天職賦予自身,如三國演義中的關雲長,忠肝義膽,義薄雲天,權位、富貴不為所動。又如岳飛精忠報國、捍衛國土,誓保山河。為國不畏生死,雖最後被秦檜所害,然而偉大的英雄壯士,與生俱來的志節英勇,處於亂世當中,而內在的性德終不昏昧,最後皆取義成仁,流芳萬世。
南北山頭臥土泥:
世人流浪生死,乃因心識不明,心識不明者對於生命終究於草生草死看待,難道世人不畏懼生死?非也!實乃因不識心性本源,即使心性本質湮滅於五陰之中,因此,自性真如始終隱埋於無明意識裡,真性豈能突破無明覆蓋這層油鏡?
(歷史摘錄網路)
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,是中國第一個王朝--夏王朝時期。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,十七個王,延續近五百年。
夏禹治水有功,被禪位為天子,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。禹即帝位後,都於陽翟(音「敵」,今河南禹縣),又曾都安邑(今山西安逸)或平陽。他一再會合諸侯,並將中國分為九州(歷來說法不一,有禹貢九州、爾雅九州、周禮九州等分別。一般乃指周禮九州,為揚、荊、豫、青、兗、雍、幽、冀、并),定貢賦的制度。
禹既治平水患,又征服黎苗,功業甚大,因此得到「大禹」的尊稱。大禹死後,他的兒子破壞禪讓的傳統,自立為王,恢復了黃帝王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。從此,王位傳子不傳賢,實行世襲制度,開始了古人所說的「家天下」。
夏朝傳到夏禹的第十四孫子夏桀,夏桀即位後,十分好戰,覺得打仗是個一舉多得的事,既可擴大國土,立威四海,又可搶掠財物和奴隸,以供享樂,於是到處挑起戰爭,蹂躪周圍小國。東夷諸國不是他的對手,只好臣服于夏王朝;有些小國聽說夏王桀是個好色貪財的傢伙,就送來美女和金珠玉器,委曲求全來保全國家。桀得了這些奇珍異寶和花容月貌的美女,果然不再征戰,回到都城恣意享樂。為了游冶享受,夏桀大興土木,下令在洛陽建造一座行宮。行宮占地方圓十里,宮室中心修了一座瑤台,高達十丈,全用潔白的玉石砌成。這座傾宮的修建,動用了成千上萬的奴隸,榨光了百姓的財物,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。夏桀腐敗荒淫,終日不理朝政,好人都不敢親近夏桀,而壞人則成天逢迎獻媚,夏朝越來越腐敗了。
正當夏朝勢力日漸衰落的時候,商國開始強大起來。商國是夏朝的屬國,領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帶,據說其始祖是帝嚳的小兒子,名字叫做契。契因協助大禹治水出了很大的力,舜為了表彰契的功績,賜他姓"子",並將"商"這個地方作為契的封地。後來,子契就在封地建立了一個小國家,叫商國。當夏桀做夏王的時候,一個叫做湯的人在商國掌管國事。商湯看到夏桀荒淫無度,兇狠殘暴,人民都生活在苦難當中,就暗暗下決心要推翻腐敗的夏朝。商湯觀察形勢,見夏朝已經被折騰得國力虛弱,國民離心,就想乘此良機,聯合對夏桀有仇恨的小國攻打夏國。為了將來進軍方便,他把王都遷到了亳(在今河南鄭州附近),當時,商國不僅畜牧業發達,農業也發展起來了,國庫中儲藏著不少糧食。如果有鄰國發生災難,商湯就主動救濟,因此商國和各友鄰的小國關係都很好。
夏桀不知怎麼聽說了湯在商國勤政愛民,和睦邦交,準備進攻夏國的事,於是夏桀就設計把湯騙到了夏國,軟禁在夏台(位於今河南禹縣,又稱鈞台)。商國的右相伊尹設法營救湯,送去了很多珍寶及十名美女給夏桀。夏桀見了美女和珠寶,原先的怒氣早拋到了九霄雲外,以為商國還是臣服於自己的,就把商湯放回來了。
商湯回到商國,派人去勸說那些受夏朝控制的小國歸順商國,反叛夏朝,又消滅了那些一意孤行跟隨夏朝的小國,同時,商湯在國內對百姓更加愛護,加強商國對國民的凝聚力,以便在攻打夏桀時得到國人的支持,聽從他的號令。
商湯做好準備工作後,就成立了討伐夏國的聯軍,出兵進攻夏國。夏桀聽說商湯出兵來攻打自己,連夜調集軍隊,設下幾道防線來保衛都城。只見商軍兵強馬壯,軍威赫赫,而夏國的軍隊久不上戰場,平日又沒有進行嚴格的訓練,軍紀渙散,無心作戰,所以兩軍剛一相遇,夏軍的防線就被突破。夏國的軍隊不禁一擊,四散潰逃。夏桀看到大勢己去,便帶著幾個護從,逃出戰場,向南巢(今安徽巢湖市西南)逃竄,商湯帶領部隊緊追不捨,終於在南巢將這個作惡多端的暴君俘獲。商湯本想殺死夏桀,以平民憤,但轉念一想,自己一向以寬厚仁慈著稱,要是殺了桀,民眾會對他有別的看法,況且現在已成了階下囚的夏桀殺也無益,留著又何妨?於是,商湯就把夏桀囚禁在南巢,自己班師凱旋回亳城了。今巢湖市的放王崗就是當年囚禁夏桀之處。
隨著商湯的建立,夏朝也就徹底滅亡了。計算起來夏王朝自夏禹建國,傳了十六個國王,延續了四百多年,到夏桀這一代,就滅亡了。亡國之君夏桀,被軟禁在南巢,鬱鬱寡歡,過了幾年,也就死去了。大約在西元前十六世紀,即距今三千七百多年以前,商湯正式建立了商朝。
秦吞六國漢登基:
(歷史摘錄網路)
秦統一六國的戰爭,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併的戰爭,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。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,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,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、趙,中原的韓、魏,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,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,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國家。
戰國時期,經過長期諸侯割據戰爭,諸侯各國盛衰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,許多弱小國家被消滅,中國境內只剩下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、秦七個大的諸侯國,史稱戰國七雄。七雄局面的形成,既是春秋以來兼併戰爭的結果,又是中國統一的前奏。為增強國力,統一全國,七雄相繼展開了富國強兵的變法活動。魏國任用李悝變法,楚國使用吳起變法,趙國有武靈王改革,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國商鞍變法。公元前359年,秦孝公任用商鞅,變法改革,國力逐步強盛。從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時間中,秦國國力更加強盛,在軍事制度方面實行按郡縣徵兵,完善了軍隊組織,提高了軍隊戰鬥力,士卒勇猛,車騎雄盛,遠非其他六國可比。在軍事策略上改變了勞師遠征而經常失利的戰略,採用范睢遠交近攻的策略,逐漸蠶食並鞏固其佔領地區,實行有效佔領。秦國相繼滅掉西周、東周,攻佔韓國的黃河以東和以南地區,設置太原、上黨、三川三郡,領土包括今陝西大部,山西中南部,河南西部,湖北西部,湖南西北部和四川東北部的廣大地區。
史書記載秦國在地理位置上進可攻,退可守;軍事力量遠勝於其他六國。秦國這種優越的戰略優勢為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。與此同時,山東六國統治集團內部相互傾軋,爭權奪利,政局很不穩固。各國之間長期戰爭,實力消耗,國力被削弱。六國面對強秦的威脅,雖然屢次合縱抗秦,但在秦國連衡策略下先後瓦解而失敗。
公元前238年,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,開始親政,周密佈署統一六國的戰爭。李斯、尉繚等協助秦王制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策略。秦滅六國的戰略有兩個內容,一是乘六國混戰之際,秦國「滅諸侯,成帝業,為天下一統」。秦王政採納了尉繚破六國合縱的策略,「毋愛財物,賂其豪臣,以亂其謀」,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。二是繼承歷代遠交近攻政策,確定了先弱後強,先近後遠的具體戰略步驟,李斯建議秦王政先攻韓趙,「趙舉則韓亡,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,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、蠹魏、拔荊,東以弱齊燕」。這一戰略步驟可以概括為三步,即籠絡燕齊,穩住楚魏,消滅韓趙,然後各個擊破,統一全國。
秦統一六國戰爭的勝利,是由於秦國在戰爭中戰略戰術運用得當。秦王政在位時期,國力富強,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供應戰爭,在戰略上處於進攻態勢,勢如破竹,摧枯拉朽,相繼滅掉諸國。在戰術上,秦國執行了由近及遠,先弱後強的方針,首先滅掉了毗鄰的弱國韓趙,然後中央突破,攻燕滅魏,解除了北方的後顧之憂。最後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,這種戰術運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。在具體戰役中,秦國運用策略正確,如在滅韓趙的戰爭中,根據具體情況,而不是完全機械地按「先取韓以恐他國」的既定方針,而是機動靈活,趙有機可乘則先攻趙,韓可攻則滅韓。滅楚戰役是在檢討了攻楚失策後,根據楚國實力集中優勢兵力攻楚而取勝的。攻打齊國避實就虛,出奇制勝。相反,六國方面勢力弱小,在戰略上又不能聯合,各自為戰,根本不能阻擋秦國的進攻,戰爭中消極防禦,被動挨打,以致一個個被秦國滅亡。
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首先統一了全中國,但是這樣一個顯赫的王朝,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秦朝的二世皇帝被殺死和秦朝的最終的滅亡,僅僅只有十四年的時間。
秦始皇為大一統帝國立下根基,對國家建設也很有貢獻。但他獨裁專制,刑罰殘酷;焚書坑儒,嚴禁議論施政;修長城,築馳道,建驪山陵和阿房宮,更使人民勞役賦稅繁重,不堪其苦;為求長生不老,花費大量金錢,派數千童男女入海尋找不死之藥,最後秦始皇死在巡遊的路上。秦始皇先後進行5次大規模的巡遊,在名山勝地刻石記功,炫耀聲威。始皇三十七年(前210年),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。秋七月,行至沙丘平台,秦始皇駕崩,丞相李斯恐天下有變,乃秘不發喪,棺載轀涼車中。所至,百官奏事如故,宦者輒從車中可其奏事,獨胡亥、趙高及宦者五六人知。詐為丞相李斯受始皇遺詔於沙丘,立子胡亥為太子。更為書賜公子扶蘇、蒙恬,賜死。秦二世即位後不久,即爆發陳勝、吳廣領導的大規模農民造反。先秦六國諸侯舊貴族也藉此時機紛紛復國。前207年四月,楚國貴族後代項羽在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,而劉邦則入關推翻秦廷。前207年十月,秦始皇駕崩後三年,秦王子嬰向楚將劉邦投降,秦朝滅亡。
其後,項羽尊楚懷王為「義帝」,並自行分封天下,封自己為「西楚霸王」,封劉邦為漢王。之後兩股勢力開始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。劉邦在蕭何、韓信、張良等人的輔佐下,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擊敗項羽,於前202年正式稱帝,立國號「漢」,西漢建國。
古來多少英雄漢:
亙古以來,軀捐戰場的勇士們,秉著愛國、愛民的情操,奮勇殺敵,為的是保國衛民。此毅力、勇氣不外乎來自內在八識田所含藏的程式檔案~「正命」。
此「正命」乃因天職賦予自身,如三國演義中的關雲長,忠肝義膽,義薄雲天,權位、富貴不為所動。又如岳飛精忠報國、捍衛國土,誓保山河。為國不畏生死,雖最後被秦檜所害,然而偉大的英雄壯士,與生俱來的志節英勇,處於亂世當中,而內在的性德終不昏昧,最後皆取義成仁,流芳萬世。
南北山頭臥土泥:
世人流浪生死,乃因心識不明,心識不明者對於生命終究於草生草死看待,難道世人不畏懼生死?非也!實乃因不識心性本源,即使心性本質湮滅於五陰之中,因此,自性真如始終隱埋於無明意識裡,真性豈能突破無明覆蓋這層油鏡?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