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5-10-01
遊江海  涉山川  尋師訪道為參禪  自從認得曹溪路  了知生死不相關
 
自從認得曹溪路:
    眾修行者,首當得清楚明白「人」~為何而生?亦得明悟「人」~為何而亡?此乃修行者了悟如來實相最為要義,何以故?不落輪迴故!如何方不落入輪迴?念念覺不落入輪迴,何故?「念正」者不迷,「念覺」者正用,因此,正心、正用、正行即是如來實性。
    莫言年老方修行,莫論臨終勤念佛,當知!初生嬰兒懵懂無知,即使誕生在世,亦不知已入世間!善仕者生命已盡,於睡夢中壽終正寢,若如嬰兒懵懂忽生於世;又如善仕安詳中辭世,豈有面臨生、死邊緣時機?
    真修者當知!世人念起、念滅,循環不已,前念後念,念念輪迴生死,原因在於不識自身無明意識的「曹溪路」,「曹溪路」意指黃泉之路,眾生心念一直都處在這生、滅輪迴中念念相續,念頭一產生到滅卻過程,皆為受苦受磨的開始,眾生一念無明生起,覺性不察,猶如盲人夜行提燈籠眼根不能見,心不明澈依舊黑暗,修行者若不能了達自身心性的根源,則受心念的生、滅相所束縛,怎能真正做個洋洋灑灑的修行人?
  
遊江海,涉山川:
    眾生分分秒秒不得自在,只因覺性不敏,若能認得覺性不滅,自然不受生滅念頭所掌控,輪迴苦根處原處打轉,眾生不受相上之苦,自然法樂常住,試問,天地之間何處不是伊甸園呢?
    眾生心苦,眼根所見皆是苦海,然而覺者所見一切相皆是性海;眾生觸目遇緣,受境牽絆於人生道路猶如行走劍山之苦,然而對覺者而言猶如朝拜聖山之尊貴。
    覺者、迷人身雖處於娑婆世界,面臨逆境,然而心性所觸動如來藏的性光,或是心性所觸動如來藏的無明,既已迥別自身真如妙法作用矣!而覺者遊江海、涉山川則實證自身妙締!
  
了知生死不相關:
    世間一切塵緣,皆是無明牽纏情感,世人以感觀應對,卻落在痛苦淵源,於自身無明意識儲存在無明意識所緣未曾止過。
    如前言:「自從認得曹溪路」,明悟相上之境,雖幻化如雲煙,然而凡根、塵交織成為末那識,一切幻相及塵境,即植入八識田而含藏,雖然含藏卻是與自性如來實相無關。
    了知生死不相關,修行者若明悟真如作用,則已見到一切相的始末皆為暫有的塵緣,因此,雖然身置娑婆處,卻不再受苦根、塵及觸目遇緣,而感覺與情境及情感,不再被境約束,明白人世間乃是遊戲一場,雖然是遊戲但覺者對一切人、事、物皆是認真,但是不跟它玩真。
    為何是認真而不玩真?認真即是明白自然法則,一切生滅過程乃是真理的延伸,認知它的真諦,因為凡一切因緣合和有因必有果,萬相皆是環環相扣,因此,覺者認真而圓滿諸境及事物,但不跟塵緣玩真,為何不跟它玩真?因為「真」的實相,本無有物,有物即幻,因此不會把這個真如實相視之有境可住。認識這一切的真本屬虛靈投影,一切的自然定義,必定會發生,但是真如實相不會伴著假境起生滅相。
  
尋師訪道為參禪:
    覺者於自性寶地乃能真人當家,更能澈悟自身之「道」,自身之「道」既已明澈,自然能為學僧開、示、悟、入,此「參禪」意指引導眾修行者,「如是」鞏固自性真如,然而又如何「如是」?
    須知!「參」乃參與之意,修行者若欲明悟自身之「道」,莫惡六塵,六塵不惡,若能與塵同光,自性性德則是澄澈與擴增,如是之作,即與自身中無師智、天然智合而為一,如是即曰「尋師訪道為參禪」之義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