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5-12-31
入深山  住蘭若  岑崟幽邃長松下  優游靜坐野僧家  闃寂安然實瀟洒
  
岑崟幽邃長松下:
    「岑崟」意指寧靜高山處,「幽邃」意指深邃,「深邃而長」即不受外境影響的居住之所,它是悠然自在,亦是修行者或隱者最嚮往棲身、修道之地。由於環境幽靜,離開都市塵囂,因此地靈氣活,若修行者處在岑崟幽邃長松下,不只與世無爭,於境上諸相亦不沾染塵緣。
    與世無爭聽似簡單,但內在無明作用力要達到與世無爭,並非簡單之事,何故不易?因無明識心容易觸動隨緣真如沾染諸境!修行者著重於塵緣、諸境的修持,因情境具有相靜、內靜,此二靜是修心養性最重要元素,亦是修行者所追求的目標。

闃寂安然實瀟洒:
    「闃寂安然」與「岑崟」皆是寧靜的象徵,在於高山之處悠然至靜,眾修行者因為嚮往寂然常靜,自身性德方能安然自在,亦然「實瀟洒」,何謂「實瀟洒」?瀟洒乃對於他人之讚賞美譽,或是他人的毀損、譏諷,自身性德皆不受影響,如此方言「瀟洒」二字。
    眾修行者若於根、塵、境,起了交織分別,受於讚美言語,貪得他人肯定,內心裡起歡喜心,若產生此妄心並非真正瀟洒,因為內心貪得他人的讚美心生喜悅,自然亦會因別人幾句無心的話,足已憂心敗德,心性不得自在、瀟洒。
    修行者若能契入自性「闃寂安然實瀟洒」,則不受外境塵緣影響,但如何行之,方不受根、塵、境而左右性德彰顯?眾修行者當對於讚嘆與諷刺視之為梵音,心不起喜悅及厭惡,內在性德則自然顯著!
  
優游靜坐野僧家:

    「野僧」曰:流浪街頭的和尚或尼姑。換言之是雲水僧是也,指並無居身之所可修行。倘若尋找著名的寺廟剃渡修行卻又落在相上行深,認莊嚴寺廟為道場,即離開自身自性寶地,又豈能以自身心為出家眾?
    出家師父若遇大眾問起:請問師父來自何方?道場在哪裡?拜哪位師父大德出家?一連串的問題,是雲水僧最為避談之事,若詢問者得知眼前這位出家師父,乃是一位雲水僧,詢問者即刻心起疑慮,閣下是否因犯戒律而被逐出師門?還是與眾僧不能和睦相處而不得不離去?
    不了解「野僧」~所指的是不受一切的境、相束縛,才有資格稱之「優游靜坐野僧家」。須知,真修者不受塵色束縛,心性悠然自得,悠然自在性相如如,隨遇而安,何處不是修行者落根落腳之處呢?雖言如此,但何處又曾是真修者落根落腳之處呢?修行者若心生「有所住,有所不住」,皆不得「優游靜坐野僧家」的實相。
    真修者當以隨遇而安,何處不自在為本!真修者當明悟野僧「家」置於何方?「家」在天地之間,「家」在哪裡?「家」在根塵相應處,「家」在哪裡?「家」就在每個事情發生的環扣上,「野僧家」所指的,不著一切相、不落一切相,卻不離一切相、又以一切相皆為一切相來圓滿祂的果緣果報。面對一切塵與識,根對塵一切的平與不平當中,不受影響。
  
入深山、住蘭若:
    深入自身當中這座靈山,但是真靈山無形相,因此藉於自然界之物比喻,以水喻道,「上善若水」,最高至極的善,最尊貴無比的善,猶如水一般,「水」能應於十方,自然滋潤於森林、萬物。「人法天,天法地,地法道,道法自然。」一切循環即是道的自然無為,藉相體悟自然性,大道的自然性能滋養萬物,修行者若不能契入其中之奧義,如何徹悟自身中諸眾生,與之同證性德之妙?
    「入深山,住蘭若」,「蘭若」意指寺廟,為何用蘭若二字?蘭:如蘭花它的潔淨無染,自能綻放芬芳,它乃是高尚、純潔、無汙染。用來譬喻自身性宮之妙,祂本就不可沾染,亦修之不得,然而修行者卻用盡方法,企圖能修,能證果,如此豈不本末倒置了,亦成為修行上的包袱,實不能了達前言「優游靜坐野僧家」的實相,怎能使自性常住蘭花谷!
    因此,修行者如何了達?唯有契入自性深山、性德常住蘭若。當知!生活即是道,眾修者當以根、塵為甘露,無明為靈糧,如此自性寶地,方始以蘭花為牆,與蘭花為岸,與蘭花為座,成為自身修行莊嚴而不受污染的道場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