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二
2017-05-30
取不得  捨不得  不可得中只麼得
  
「取不得」
​    萬相萬物皆能成立其性,其因乃虛靈注入萬相之物體。萬相、萬物之形態,此形態因具足「道」之遺跡。「道」之遺跡,成立「色塵之緣」,「色塵」即是相上之物,換言之,眼根所見,皆是「道」之遺跡,並非是「道」之原貌也!
​    眾修行者從相上明悟「道」之原貌、明悟「道」之源頭,豈可得乎?因落在相上,已是有形有相之物體。世人不明「道」之實質,而建立於形態上修持,須知!色塵所演現、演變皆是「假有塵緣」,「假有塵緣」隨之生滅,世人難以覺醒,如: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。
​    菩薩對五因明澈,於「因」即洞悉因果始末。反觀眾生不明「因」,只受果報牽纏,追究細理,一切因果皆不離「心念」而有之,亦是真理之延伸,眾生「心念」所致;「作為」所趨,由靈轉為相,落於末而所埋,「眾生畏果」,是受根塵牽絆之果報。
​    菩薩敬畏「因」,「因」尚未植入因果程式,已遠離種因植果之循環。永嘉大師三十九章節「取不得」。有所取,既落在「對象」論,因有「對象」,即是換得、取得之對象論,修行因不識妄心起伏不定,於自身中之覺性,則不能了然於本心。
​    起有為心,追求妄念之心,則「道心難行」。因此「取不得」則是告誡眾修行者,若有相可追尋,即非是本來之初。一旦落在可取之相,即是相上追逐,亦是法上用功,因此「取不得」,當知此為離相之因,「取」自然不可得。

「捨不得」
​    修行者更得明悟「捨不得」之果,眾生心起了捨掉塵緣之念,亦是妄心作祟,因為有所作為,即是妄心作用,如是假塵假緣在圓緣,若不明自性本覺,相上塵境必然障住性體湛然,亦是違反道之法則。「道」非肉眼可見,然~「道」可呈現萬事萬物之中。
​    即是「相之末」,既已如是,真修者豈可在相上,精進於「取與捨」之生滅中?相上體態,乃是假有之緣,切莫因暫時假合之相,眾修行者亦隨之覆上一層無明,如是者即是法縛。「取」,是受法束縛,「捨」,依然受法牽絆。因「取、捨」皆不能了達自性真如~「道」之湧現。

「不可得中只麼得」
​    如何「只麼得」?眾修行者莫貪、莫求如何「取、得」,即使「只麼得」亦復如是!須知!一旦內心生起體悟時,即非「真徹悟」。因此「不可得中只麼得」,此「得」則有所不同,「祂」無關心性之體悟,乃是自身性德流露時,能受益自身本覺,如何是:「受益自身本覺」?
​    此乃日常生活中應對進退,真如實性作用,由識行深。「識」依照自身之大善知識,亦是性德流露,德被群生,內在無明眾生,常住無明意識,亙古至今,牢不可破之頑劣,然而,今朝塵盡光生,無有幽暗,從始覺回復本覺,即是本覺當受其大利益。
​    「不可得中只麼得」,自性,無明意識,方能彼此受益。此時「只麼得」,無關得到什麼,祂是契入「禪」之意境,「禪」之意境,唯有自己點滴在心頭。於自身「能、所」亦有正用實性也,修行者當以珍視「能、所」之意,「能」,應對根、塵、境,隨緣如來亦能歸自性寶地之「所」,如是作為,無有反撲作用。
​    換言之,將軍打完仗凱旋歸回,雖立大功,卻安份本位,不謀其篡位,曰為「忠臣之德」。如是自在解脫,於心靈上並無欠缺,如是踏實、溫馨,如是感受乃是心靈獲取良心得安而爾。如《孟子‧告子上》嘗說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」眾修行者當行正心處事,事處圓滿,自然不離良心作用真性,如是者即是妄念歸正念,妄心歸正心,其利彼此蒙益。
​    「不可得中只麼得」,真如實性與識之體性,非在境上作為區分。禪宗公案:有一位久經沙場的將軍,厭倦了戰爭,專程到宗杲(ㄍㄠˇ)禪師處要求出家。他向宗杲禪師說:「禪師!我現在已經看破紅塵了,請禪師慈悲收留我,讓我做您的弟子吧」!
​    宗杲禪師說:「你有家庭,有太重的塵緣習氣,現在還不能出家,慢慢再說吧」!將軍說:「禪師!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,妻子、兒女、家庭都不成問題,請即刻為我剃度吧! 」宗杲禪師說:慢慢再說吧!將軍無法使禪師為之剃度,於是將軍天天到寺裡禮拜菩薩,希望打動禪師收他為徒。
​    有天起個大早,到寺裡禮佛。宗杲禪師一見他便說:「將軍為什麼起得那麼早來拜佛呢」?將軍用禪語詩偈說:「為除心頭火,起早禮師尊」。禪師笑著回說:「起得那麼早,不怕妻偷人」?將軍一聽,非常生氣,罵道: 「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」!
​    宗杲禪師哈哈一笑便說:「輕輕一撥扇,性火又燃燒,如此暴躁氣,怎麼放得下呢」?
​    公案主旨所言「放下」,眾生若沒歷經考驗,豈能體悟「放下」真諦也!世人常言:「我已經放下了」。修行總是修在嘴巴裡:「我已經放下了」,若明其義,實無關自身、心之「放心」。心中真正「放心」,並非言語上之放下,其放心,乃是將心回歸到自身之本處也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