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三
2017-06-30
默時說 說時默 大施門開無壅塞 有人問我解何宗 報道摩訶般若力
「報道摩訶般若力」:
無有智慧之修持,曰為「攀緣」。眾修行者,落在相上,隨境攀緣,隨境生情,因相生緣。常言道:「拿香跟人拜」(台語),修行則約束於人情打轉,眾生之所以「拿香跟人拜」,多數來自運途乖舛,如:事業不順、婚姻失和、健康異常,或是父母、子女、家人出現困難,急需貴人相挺,相助出困;或是求神託佛,護佑平安,避凶趨吉。
若當事者情況由逆轉成順,諸事一切如願,漸入佳境;還是隨果報以償,而惡運漏盡,否極泰來?然~無論前者是「菩薩加持」,或是後者所言「果報以償」,否極泰來!終究感恩之心將付諸行動,感恩菩薩給予加持及護佑。
若如是者,本不可忘恩,知恩圖報,乃值得眾人學習,值得讚嘆,亦值得推廣,然~菩薩救渡蒼生,不只希望能救渡眾生「生命」,更希望能救渡眾生自身「性命」,因「生命」有時盡,然「性命」卻能成就無上菩提。菩薩乘願而來,不畏生死之苦,陪與眾生於假有塵緣、暫有因緣和合,受生、受死,不畏人間生離死別之苦,菩薩現身於相上陪生、伴死,然在於性德,菩薩終究晉升果位也!何以故?性德彰顯故!
菩薩護佑蒼生,亦希望以短暫「生命」,成就無限「慧命」,因此,與其明白菩薩慈悲及廣大無邊靈應,意欲報答其德澤,眾修行者何不正行「報道摩訶般若力」?菩薩有能力關掉自身生死門,帶領眾生回歸自性理路,於載浮載沉之人生,如汪海中一盞明燈,引導末世修行者不再沉淪苦海。
因此,明白菩薩佛恩浩瀚,從自身覺醒,眾修行者能覺照自性菩提,遠超越相上之禮的答謝。然~修行又當如何能了達自性般若觀照?須知智慧不足,如前言皆為「攀緣」,既已「攀緣」,則落入相上之對待,根、塵相應,即產生意識,此意識落入無明種性因,然而此意識亦助益於「超然物境之外」之覺性菩提。其重點在修行者將如何「超然」?
「大施門開無壅塞」:
修行貴在明體達用,體明性現,並非是「口中般若」,修行不能不識「心」作用之可怕,若體不明,妄念叢生,「心」之作用、「心」之無明、「心」之震撼力,足以使自身生死門敞開永難關閉。眾生關不了自身生死門,只因「妄心」片刻未曾歇息,「妄心」未曾歇息,於性德光輝不得明澈,性德既已不明,豈能照見五蘊之相,致使五蘊氣化真空妙締,五氣朝元?
世人因「良心」遠離真如實性已久,迷失自身良知良能,修行者若以無明意識測量自性菩提,猶如大海撈針,終不可得,亦如沙灘覓珍珠,眾修行者,切莫將沙石當珍珠,又謂之「摩尼珠」。真修行者當明白,凡相所見,則是相上之物,是色塵另外解讀名詞。
「大施門開無壅塞」,無關妄心作祟,然~眾生隨一切相起妄念紛飛之心念,因妄心一起,既已壅塞自性性德矣!雖言「大施門開無壅塞」,然~此扇門雖是大開,卻任誰也進不了,雖「大施門開無壅塞」,然~妄念叢生者,無法契入也,因心懸在空當中,不得實證如來真性!
於自身心地不得紮實、落實實踐行深亦必然也,「心」常處於起伏中對峙,眾修行者,意欲成就自身如來真性,唯有回復人之「根本」,即是「守之本分」,妄心不用除,正念不用尋,自然「正心」回歸本位,唯如是行,方能啟開此扇大門。然而,大門從未關過,然~眾修行者卻由「妄心」阻擋此「報道摩訶般若力,大施門開無壅塞」何其冤!
「有人問我解何宗。默時說,說時默」:
有人問我解何宗:曰為「如來實性」及「無明意識」強分化為二。無明意識問真如實性,「我」意指是真如實性,「祢」是解於何宗教?可知從無始劫以來,都是由「我」意識來當家,我使「祢」在人世間得有名位,得有錢財,得有妻兒,世間該得應有,沒有一樣缺欠少「祢」,如今「祢」以自身當本覺意欲當家作主,試問會比我替「祢」做先鋒,為「祢」上戰場,為「祢」企劃事業更來得適當?
「我」意識詢問真如實相,若由真如當家,「祢」處事會有我這般魄力,於人世間得有一席之地?
此乃「意識」與「真我」之對話,藉由真人與意識對話,「解何宗」,「默時說、說時默」:「我」真如無需對祢意識言說,當「我」真如當家作主,所行、所實踐之行徑早已非關權位、名利、妻恩子愛之束縛,乃是「我」真如所俱足之富有,獻於眾人所需,此行儀無異菩薩慈悲,當「我」真如以言語誨人,無不受甘露淨化,潤其生靈,心靈超然,不可言喩之悅!
令之眾善者,皆能遠離心靈貧瘠與困苦,使心靈得以棲息之處,不受於風吹、日曬、雨淋,心靈能安住自身幸福、祥和國度裡,遠離意識生、老、病、死之苦楚。
「默時說、說時默」,不在言語上敘述,卻能將此「默時說、說時默」境界,以意識及真如合而為一,其「義」更為殊勝。反觀第一句,「報道摩訶般若力」,回歸自性本覺,方能言及報答天恩師德!
第二句「有人問我解何宗。默時說、說時默」,如是「識」與「真如」之對話,意識豈能缺少真如,然~真如豈能不顧意識。因為「默時說、說時默」乃是意識與真如最具有智慧德性之表徵,若強名為恩愛夫妻論,實不為過,因為性德彰顯,乃是意識與真如合婚,濃情密意,形影不離,平等、圓滿,無礙性光流露天地間!
「報道摩訶般若力」:
無有智慧之修持,曰為「攀緣」。眾修行者,落在相上,隨境攀緣,隨境生情,因相生緣。常言道:「拿香跟人拜」(台語),修行則約束於人情打轉,眾生之所以「拿香跟人拜」,多數來自運途乖舛,如:事業不順、婚姻失和、健康異常,或是父母、子女、家人出現困難,急需貴人相挺,相助出困;或是求神託佛,護佑平安,避凶趨吉。
若當事者情況由逆轉成順,諸事一切如願,漸入佳境;還是隨果報以償,而惡運漏盡,否極泰來?然~無論前者是「菩薩加持」,或是後者所言「果報以償」,否極泰來!終究感恩之心將付諸行動,感恩菩薩給予加持及護佑。
若如是者,本不可忘恩,知恩圖報,乃值得眾人學習,值得讚嘆,亦值得推廣,然~菩薩救渡蒼生,不只希望能救渡眾生「生命」,更希望能救渡眾生自身「性命」,因「生命」有時盡,然「性命」卻能成就無上菩提。菩薩乘願而來,不畏生死之苦,陪與眾生於假有塵緣、暫有因緣和合,受生、受死,不畏人間生離死別之苦,菩薩現身於相上陪生、伴死,然在於性德,菩薩終究晉升果位也!何以故?性德彰顯故!
菩薩護佑蒼生,亦希望以短暫「生命」,成就無限「慧命」,因此,與其明白菩薩慈悲及廣大無邊靈應,意欲報答其德澤,眾修行者何不正行「報道摩訶般若力」?菩薩有能力關掉自身生死門,帶領眾生回歸自性理路,於載浮載沉之人生,如汪海中一盞明燈,引導末世修行者不再沉淪苦海。
因此,明白菩薩佛恩浩瀚,從自身覺醒,眾修行者能覺照自性菩提,遠超越相上之禮的答謝。然~修行又當如何能了達自性般若觀照?須知智慧不足,如前言皆為「攀緣」,既已「攀緣」,則落入相上之對待,根、塵相應,即產生意識,此意識落入無明種性因,然而此意識亦助益於「超然物境之外」之覺性菩提。其重點在修行者將如何「超然」?
「大施門開無壅塞」:
修行貴在明體達用,體明性現,並非是「口中般若」,修行不能不識「心」作用之可怕,若體不明,妄念叢生,「心」之作用、「心」之無明、「心」之震撼力,足以使自身生死門敞開永難關閉。眾生關不了自身生死門,只因「妄心」片刻未曾歇息,「妄心」未曾歇息,於性德光輝不得明澈,性德既已不明,豈能照見五蘊之相,致使五蘊氣化真空妙締,五氣朝元?
世人因「良心」遠離真如實性已久,迷失自身良知良能,修行者若以無明意識測量自性菩提,猶如大海撈針,終不可得,亦如沙灘覓珍珠,眾修行者,切莫將沙石當珍珠,又謂之「摩尼珠」。真修行者當明白,凡相所見,則是相上之物,是色塵另外解讀名詞。
「大施門開無壅塞」,無關妄心作祟,然~眾生隨一切相起妄念紛飛之心念,因妄心一起,既已壅塞自性性德矣!雖言「大施門開無壅塞」,然~此扇門雖是大開,卻任誰也進不了,雖「大施門開無壅塞」,然~妄念叢生者,無法契入也,因心懸在空當中,不得實證如來真性!
於自身心地不得紮實、落實實踐行深亦必然也,「心」常處於起伏中對峙,眾修行者,意欲成就自身如來真性,唯有回復人之「根本」,即是「守之本分」,妄心不用除,正念不用尋,自然「正心」回歸本位,唯如是行,方能啟開此扇大門。然而,大門從未關過,然~眾修行者卻由「妄心」阻擋此「報道摩訶般若力,大施門開無壅塞」何其冤!
「有人問我解何宗。默時說,說時默」:
有人問我解何宗:曰為「如來實性」及「無明意識」強分化為二。無明意識問真如實性,「我」意指是真如實性,「祢」是解於何宗教?可知從無始劫以來,都是由「我」意識來當家,我使「祢」在人世間得有名位,得有錢財,得有妻兒,世間該得應有,沒有一樣缺欠少「祢」,如今「祢」以自身當本覺意欲當家作主,試問會比我替「祢」做先鋒,為「祢」上戰場,為「祢」企劃事業更來得適當?
「我」意識詢問真如實相,若由真如當家,「祢」處事會有我這般魄力,於人世間得有一席之地?
此乃「意識」與「真我」之對話,藉由真人與意識對話,「解何宗」,「默時說、說時默」:「我」真如無需對祢意識言說,當「我」真如當家作主,所行、所實踐之行徑早已非關權位、名利、妻恩子愛之束縛,乃是「我」真如所俱足之富有,獻於眾人所需,此行儀無異菩薩慈悲,當「我」真如以言語誨人,無不受甘露淨化,潤其生靈,心靈超然,不可言喩之悅!
令之眾善者,皆能遠離心靈貧瘠與困苦,使心靈得以棲息之處,不受於風吹、日曬、雨淋,心靈能安住自身幸福、祥和國度裡,遠離意識生、老、病、死之苦楚。
「默時說、說時默」,不在言語上敘述,卻能將此「默時說、說時默」境界,以意識及真如合而為一,其「義」更為殊勝。反觀第一句,「報道摩訶般若力」,回歸自性本覺,方能言及報答天恩師德!
第二句「有人問我解何宗。默時說、說時默」,如是「識」與「真如」之對話,意識豈能缺少真如,然~真如豈能不顧意識。因為「默時說、說時默」乃是意識與真如最具有智慧德性之表徵,若強名為恩愛夫妻論,實不為過,因為性德彰顯,乃是意識與真如合婚,濃情密意,形影不離,平等、圓滿,無礙性光流露天地間!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