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三
2017-10-30
真不立  妄本空  有無俱遣不空空  二十空門元不著  一性如來體自同

    「真不立」:
    萬相萬物皆由「無」之實相演變為「有」,修行執著於「真」,此「真」即落在對待分別。因「無」之實相,則是尚未落於「相」之原貌,曰為「真如實性」,反之,一旦落在知見分別,誤解「真」之相上。
    偈曰:「真不立」,修行者以眾生知見,意欲獲得一「真」則乖違真諦,修行既不能言有一物可得,當又如何實證自身真性?須知!「真不立」,因有所立,既離開真如實性妙締,天地萬物皆具足體性作用,然~體性實質,充滿電子,運動天地萬物之體性,且依照各自原貌自然成立。因此,永嘉大師以「真不立」告誡眾修行者,「真不立」,有立非真,若言「真」與「不真」皆是根、塵妄想及妄念紛飛起惑,無關自身本覺。
   
    「妄本空」:
    若以「妄本空」,回到自性真如,當得明澈萬相皆不離「道」之遺跡,包括心生念頭。須知!「起心即是妄」,既然是妄,於根本源頭,既使「空心、空性」之認知,亦然不復存在。而眾人常錯將妄心、妄念當是正心作用力,須知!如是作用則是根本無明,並不明白實相真諦。藉由「真不立」已淋漓盡致表達真如奧義。言妄、論真,兩者已遠離「無」之實相。
    因此「真不立、妄本空」,空在於真實妙締之本覺,亦不離真如實性,當知!相上生滅乃暫時之「假有」,而世人將暫時「假有」,誤認知自心所認知的「空心、空性」,以為此乃心性本如,此乃錯誤觀念。
  
    「有無俱遣不空空」:
    
「有」與「真」異曲同工之妙,有真即有假,「真、假」兩者,皆非來自道之本如,「無」之實相,雖作是言,然~眾修行者亦落在相上除妄逐真,如是又牽引識心之分別,識心分別,導致妄念紛飛,修行者為圖「安心」修持,再尋找「法」,將以對峙,須知,若如是者,此乃「法」上加「法」,亦是心境另類束缚。
    大眾修行者,不識自性真如妙締,更不明澈起念剎那,既已決定聖、凡次第。一位智者,心念作用當下,早已超然物境之外束缚,獲得大自在,如是者遠離諸妄作祟,自然無需離境轉念,方能除去心中無明與罣礙?然而魯鈍者不然,心念浮動,思緒雜亂,無時不刻令心常處煩惱、憂傷之境,常言道: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,且問,何人、何事又何物約束於自身心靈,而不得解脫自在?當知,此乃無明識心起用,無論祂善與不善,已非覺性真如妙締之用。
    「有無俱遣不空空」道盡心性本如如,任君善用之,世人皆俱足「心靈」本覺,祂能生萬法,而萬法由心生,亦由心滅,生生滅滅妄心,全然造因成果之報,「輪迴」果報來自「心」之錯用,菩薩明悟心識是輪迴總源,亦是締造成佛諸性因,因此,畏因敬果,心念常明,心起正念,念念常覺,於人、事、物三者則無一物能牽繫心識正用,因此,心識謂之「心王」,自然體性無關「有、無」二相牽絆,「有無俱遣」真如實性則自然彰顯,「不空空」「不空」方能真空妙有,否則,此「不空」只落得頑空,「心靈」則空,本覺亦不活絡。
    修行者如何達到第二個「空」字之義?因第二個「空」義,即是代表祂不受相的阻礙,虛靈不滅,由電子啟動,展現道之實相,令天地萬物流佈十方,讓真如實性、「道」之原貌,如其本俱足自然性而成長,然而,當相上之物,已呈現其如來相,既已非「無」之原貌。例如:大樹成材長出千姿百態,蒼蔥高聳,綠葉如茵,它既是「道」之表徵,換言之,是相上之物,因此,不可言真空妙有,當知!「有無俱遣不空空」說明「真空妙有」實性,唯有回歸「無」之本如,方能契入空性之實。
  
    「二十空門元不著」:
    修行了達「空」之本質最為上,如是者即是「真空妙有」,即能融和萬相萬物,「二十空門元不著」,意指「空心、空性」,眾修行者,為了達「空」之實相,藉喻多種「空」,意欲註釋自性真如「本性空」,雖言「空」有二十之多,然~終究以「二十空門元不著」告誡眾修行者,若修行只鑽研探討「空」,終落在文字般若議,及口說「般若」,與自身靈覺無關。猶如「道」之實性落在言語把玩咀嚼,再怎麼表達,依然言不及義,然~「空心、空性」於修行者乃知識障,眾人勤於參禪、研習,殊不知本性既空,豈有空門可下手之處?
    「二十種空門」與自性真如一性圓明毫無相關。如嬰兒誕生,自身已俱足體性實質,此性體是「道」之全貌,祂無需以「二十種空門」,再藉種種法空,令自身輕安、自在、快樂成長,修行者倘若不識「空」之妙締,不明體性,漸而迷真逐妄。須知!如來實相,本來無所謂真,亦無所謂妄,只因落在相上,隨緣真如隨六根所作而著境,當妄心作用,無明即覆蓋不變真如,眾修行者再以「二十種空門」尋「真」,眾生如此顛倒,又因活在相上心念太過頑強,以至於無法「念念照常理,心心息幻塵」。
  
    「一性如來體自同」:
    回歸自性真如實性,如前言,萬物皆具足體性,只因隨一切自然性成長而捨本逐末,修行者將自身「心、體」強而分開意欲明悟祂,末世修行者落在心後用工夫,無法回到心之源頭。常言道:「心是插頭,身是插座」,世人每天生活,時時刻刻離不開自身「心靈世界」,因此,唯有把「心門」打開,使心量擴大,所謂「心」包太虛、「量」周沙界,「道」之至真、至善、至美流布天地間,純真、純善、純美之大愛,即能使世人獲得大自在,正所謂萬物共用一個心體,此心是如來性,即曰:天地萬物共用一個心體,意指「一性如來體自同」之義不謀而合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