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8-01-30
作在心  殃在身  不須冤訴更尤人  欲得不招無間業  莫謗如來正法輪

    「作在心,殃在身,不須冤訴更尤人」:
    世人皆活在自我感觀中,凡事以自己利益為出發點做考量,當事實與心願違悖時,識心即起妄塵,對根、塵、境有所不平,因為以世智辯聰對待中,識心因地而產生不平,「心」一有所不平,「身」即受苦,為何「心」一不平,「身」即受其苦?
    因「心」牽動「身」,「心」與「身」兩者是互相牽繫密不可分,如:「心」起正念時,血液循環則順暢;「心」起抗奮時,血液循環則快速;「心」沮喪時,血液循環則緩慢,這皆是「心」反應作用,爾後影響「身」自然新陳代謝,導致身體細胞不能活絡正用,久而久之,身體則積鬱成疾,一切皆因「心」錯用所造成。
    反觀懂得善用「心念」之人,身體則健康、硬朗,百病不侵,充滿生氣活力。可見「心」作用力,有正亦有反,「正」則恆正作用,「反」則邪念生,「正」則色身充塞天地正氣,「義」秉天然之性,「反」則妄念招感陰氣入侵,色身豈能無災無殃?
    須知,萬物皆有正、反兩面,由於負面作用乃違反道之法則,曰為:悖道而行,修行者當知,自身即是道,當起不正心念時,既已舛順道真如妙締,「身、心」受苦則必然之事,既然如此,何不以正面看待萬事萬物?凡事若皆能運用正思惟,如此一來,所有正向能量即能導向於自身,自然不容易落入負面思惟及自我感觀之中。
    自我意識感觀頑強,凡事皆以「我」為中心,儘管生活中點點滴滴事情,即使芝麻小事,亦歸於他人之過,此心量狹隘,亦怨天尤人,誤認自己處境堪憐、委屈。
    須知,自我意識過強之人,難以由本性真如起用。換言之,眾生思惟即是無明所致,眾生知見頑強,是因為突破不了自我設定之感觀,修行者當明白,宇宙能量有趨向性,倘若心平,宇宙正向能量趨向自身亦是平和;反之,心若不平,自然感召宇宙負面能量,這即是自然現象,猶如巔坡不平路面,車子行駛在路上,車內乘客亦與車子一般,晃動不已,不止乘坐之人,容易疲憊不堪,車子亦容易損壞,若天降豪雨,水積成池,車子經過,輕者水濺四方,重者車子陷在深凹處,動彈不得,修行者當知,自身「心」亦是如此,當「心」有所不平,如同路面凹洞,自身亦受其災殃。
    修行者如何使「心」平和,使「心」能起正作用,分享一則網路故事:有一個心理學的教授在課堂做了一項小測驗,他要班上的同學寫出班上有哪些自己很討厭之人的名字,但不要給別人看到。有人一下子就寫了一大串!   
    有的人寫了兩、三個,有的人僅寫了一個,也有少部分的人絞盡腦汁,但就是一個也寫不出來。後來教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:那些寫出越多討厭之人名字的人,自己的名字也越常出現在別人討厭的清單內!越容易討厭別人的人,其性格也越易被人排斥。
    再仔細觀察,那些寫出較多討厭者名單的人,在班上似乎也都較不快樂。詩人奧登曾說:「人受惡意之作弄,必作惡以回報。」如果你厭惡別人,別人必然也會厭惡你。如果你對人冷淡,別人也會回以冷漠;如果你經常批評別人,你也會接收到許多的批評;如果你總是擺一張臭臉,沒錯,別人也不會給你好臉色。
    所有你給別人的,都會回到你身上。同樣的道理,當你帶給別人歡樂,你就會得到歡樂;帶給別人祝福,你就會得到別人的祝福;如果你經常讚美別人,不久你也會聽到有人在讚美你。你讓他人經歷什麼,有一天你也將自己經歷。所以,如果你希望快樂,那就去帶給別人快樂,不久你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快樂。
    己所欲,施於人,如果你想被愛,就要先去愛人;你期望被關心,就要先去關心別人;你要想別人對你好,就要先對別人好。你怎麼對別人,別人就怎麼對你;你給別人什麼,別人就回報你什麼。也就是說,凡你對別人所做的,就是對自己做的。
    由這個故事中不難體會,如何將不喜歡的人,成為你最至愛、關懷之人,這即是在填補「心」之不平,它並非是一個法,卻是最正用、最直接正使無明回歸正作用,須知!因無明正作用力倘若不正用,終究落得「眼不見為淨」之次第也!
  
    「欲得不招無間業,莫謗如來正法輪」:
    如前言「作在心,殃在身」,因「心」不平,所以「身」受苦,當下即落入無間業之中。如何才能遠離「心識」無間業之苦?當得從無明之中起正作用,真修行者唯有如此,方能實證「欲得不招無間業,莫謗如來正法輪」之要妙,眾生俱足不滅實性,「祂」時時刻刻上演大法,「大道」無聲無臭,卻能運載日月,長養萬物,然~自身之「道」能使色身細胞生生不息,活化思惟,雖然思惟有「正、妄」二因,皆是植入來世果之種性,亦是輪迴生死之要素,深入其因,「道」以兩儀而欣欣向榮,而眾生亦因「正、妄」二因於六道輪迴不已。
    眾生甘願活在無明意識,因此活得很辛苦,被無明所控制,自身無明要澄澈,得從正念起用,因正念能養正氣,正氣清高通菩提,菩提覺性屬天然,天然之性則真性,歸之真如自性,真如自性即能淨化無始劫來之無明,意識塵垢當下潔淨無染著,「身、心」不再受無明意識牽繫,自然「身、心」皆得自在、快樂。
    「身、心」得以解脫,識心遇境則不染著,何以故?身、心皆以超然,不受境束縛故,因此,心識不再受於「心與身」牽繫,心識一旦不受「心與身」牽繫,自然回歸真如實性妙締,當下即不落在「無間業」念頭裡打轉。輕安、自在、快樂即現,人間天堂現前!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