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二
2018-04-29
圓頓教 沒人情 有疑不決須直爭 不是山僧逞人我 修行恐落斷常坑
「圓頓教,沒人情」:
自性真如本是圓滿無缺、無礙,然~落在世智辯聰,萬法唯識之如來藏,既已不平,本來圓滿俱足德性當下缺陷、失真、失圓,由於德性不圓滿,自然識心則有坑洞,坑洞深淺又牽纏性德,令自性真如實相不得彰顯,因此,造因成果又植下流浪生死種性因,此乃因落在人情束縛,導致自身真如實相受負面假緣所致。
永嘉大師以「圓頓教,沒人情」告誡修行者,若要令自身真如實相,圓明澄澈,實性應相,不留緣影,則不能落在相上對待,相上由「人情」牽絆,有人情、有錢財、有束縛,沉淪六道往返牽纏不清,「修行」貴在如何契入自身「圓頓」,首要先決條件是真理實相,則無「人情」糾纏,雖然遠離「人情」糾纏,卻不離天性之良能,為何不離天性之良能?
因世間人情與道德,皆不離天理流露,只因真理流布十方,充斥萬象,萬物成相,眾生心便產生執著,若修行者能追溯到最源頭真理實相,則天地萬物,皆是「道」之末端,既是「道」之末端,世人又何苦在暫時假緣和合糾纏,致使自身真性回歸不了「無」之實相~「本來無一物」。
若以自性真如做為依歸,何須自斷人情?當知,性德圓滿如菩薩,不離世間覺,慈悲為懷,廣渡有緣人,皆未離人情。反觀真修行者若「絕情」,自性本源亦欠缺圓滿,因此,唯有自身己性能圓明實相,方能「彌綸十方、勒無所住」。
「有疑不決須直爭」:
何謂「有疑不決須直爭」?世人因境起妄,妄念擾亂性德,無明意識行深,自身本具足仁、義、道德,「仁」則是友愛同胞,心生悲憫之心,見眾生苦,如己之苦,願代其受,了脫眾生其苦。「義」則令天地群生能迎向正所。
然~自身本俱有「仁、義」,卻常因其利私弊,忽隱忽現,導致良能作用不得彰顯,修行得明悟萬法唯識作用力,方是修行者了悟實相之根本,「識」能成佛,亦能淪為魔,何故?「有疑不決須直爭」故,須知,天地間所俱有靈性之物,皆俱足「識」之含藏,因此,「識」不能澈悟,對於相上之事物產生不明、不透,疑惑心與無明開始起了紛爭,永嘉大師以「有疑不決須直爭」,「爭」並非落在外境與萬相、與人產生鬥爭,乃是自身真如一旦被無明意識所礙即產生困惑,自身「仁、義」則隱,因此修行目標、理念皆不能偏差,若有邪思見,當提起智、仁、勇,突破自我限制,先放下私心自我,邁開步伐,踏上歸真至理心性,切莫迷失於疑雲裡!
「不是山僧逞人我」:
「山僧」乃指自性真如做為修行宗旨,真修行者當明白,世間法終究修不盡,學「法」與般若之智本無關,於自身真如實相豈能相契合,真如實相,「祂」是無字真經之全貌,所有大藏經全與「祂」融合,修行者欲要「修行」,得先明澈何謂自性法門,如何直探心性,取出自性真如「大藏經」,此「大藏經」則是能令修行者證得無上菩提,切莫建立在相上行深,更不可停滯在文字裡鑽研,畢竟世間法是在世間方能適用,試問,無極理天豈能用修的方法了得?
「修行恐落斷常坑」:
何謂斷常坑?常住六道輪迴不退轉,即是「修行恐落斷常坑」之解義,「道」無關修與不修,因為「道」之源頭是「無」的實性,既然實性是「無」之本源,可知落在「相上」修持,註定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循環不已,眾人生生世世不斷精進行深,精進於無明盜性德,行深於六道往返當常客,須知,如是修行怎能不落斷常坑?
「圓頓教,沒人情」:
自性真如本是圓滿無缺、無礙,然~落在世智辯聰,萬法唯識之如來藏,既已不平,本來圓滿俱足德性當下缺陷、失真、失圓,由於德性不圓滿,自然識心則有坑洞,坑洞深淺又牽纏性德,令自性真如實相不得彰顯,因此,造因成果又植下流浪生死種性因,此乃因落在人情束縛,導致自身真如實相受負面假緣所致。
永嘉大師以「圓頓教,沒人情」告誡修行者,若要令自身真如實相,圓明澄澈,實性應相,不留緣影,則不能落在相上對待,相上由「人情」牽絆,有人情、有錢財、有束縛,沉淪六道往返牽纏不清,「修行」貴在如何契入自身「圓頓」,首要先決條件是真理實相,則無「人情」糾纏,雖然遠離「人情」糾纏,卻不離天性之良能,為何不離天性之良能?
因世間人情與道德,皆不離天理流露,只因真理流布十方,充斥萬象,萬物成相,眾生心便產生執著,若修行者能追溯到最源頭真理實相,則天地萬物,皆是「道」之末端,既是「道」之末端,世人又何苦在暫時假緣和合糾纏,致使自身真性回歸不了「無」之實相~「本來無一物」。
若以自性真如做為依歸,何須自斷人情?當知,性德圓滿如菩薩,不離世間覺,慈悲為懷,廣渡有緣人,皆未離人情。反觀真修行者若「絕情」,自性本源亦欠缺圓滿,因此,唯有自身己性能圓明實相,方能「彌綸十方、勒無所住」。
「有疑不決須直爭」:
何謂「有疑不決須直爭」?世人因境起妄,妄念擾亂性德,無明意識行深,自身本具足仁、義、道德,「仁」則是友愛同胞,心生悲憫之心,見眾生苦,如己之苦,願代其受,了脫眾生其苦。「義」則令天地群生能迎向正所。
然~自身本俱有「仁、義」,卻常因其利私弊,忽隱忽現,導致良能作用不得彰顯,修行得明悟萬法唯識作用力,方是修行者了悟實相之根本,「識」能成佛,亦能淪為魔,何故?「有疑不決須直爭」故,須知,天地間所俱有靈性之物,皆俱足「識」之含藏,因此,「識」不能澈悟,對於相上之事物產生不明、不透,疑惑心與無明開始起了紛爭,永嘉大師以「有疑不決須直爭」,「爭」並非落在外境與萬相、與人產生鬥爭,乃是自身真如一旦被無明意識所礙即產生困惑,自身「仁、義」則隱,因此修行目標、理念皆不能偏差,若有邪思見,當提起智、仁、勇,突破自我限制,先放下私心自我,邁開步伐,踏上歸真至理心性,切莫迷失於疑雲裡!
「不是山僧逞人我」:
「山僧」乃指自性真如做為修行宗旨,真修行者當明白,世間法終究修不盡,學「法」與般若之智本無關,於自身真如實相豈能相契合,真如實相,「祂」是無字真經之全貌,所有大藏經全與「祂」融合,修行者欲要「修行」,得先明澈何謂自性法門,如何直探心性,取出自性真如「大藏經」,此「大藏經」則是能令修行者證得無上菩提,切莫建立在相上行深,更不可停滯在文字裡鑽研,畢竟世間法是在世間方能適用,試問,無極理天豈能用修的方法了得?
「修行恐落斷常坑」:
何謂斷常坑?常住六道輪迴不退轉,即是「修行恐落斷常坑」之解義,「道」無關修與不修,因為「道」之源頭是「無」的實性,既然實性是「無」之本源,可知落在「相上」修持,註定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循環不已,眾人生生世世不斷精進行深,精進於無明盜性德,行深於六道往返當常客,須知,如是修行怎能不落斷常坑?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