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二
2019-02-28
不思議 解脫力 妙用恆沙也無極 四事供養敢辭勞 萬兩黃金亦消得 粉身碎骨未足酬 一句了然超百億
「四事供養敢辭勞。萬兩黃金亦消得」:
「四事」即是:房舍、衣服、飲食、湯藥,供養出家眾,以利出家修行者,於物資需求得供養,不虞缺乏,一心向道,早日證果,此乃世俗之眾喜於布施行善,誤認知,供養出家眾即是修行,昔日,有位官人姓姚名崇高,當過新安知府,因看淡世情,告職還鄉,樂享安年,生平最為好道,遇見出家眾或是修道者,視如親人,不管是否真修行,姚善人他總得事必親躬,深怕有所怠慢出家眾及修道人,姚善人樂於行善、布施,於「四事」供養終不缺失,雖盡其善行,然而如是奉獻布施,實非究竟解,儘管他耗盡家產萬貫,依然成為六道往返的塵客,何故?心性不明故。
真修者當知,世人自身皆俱足摩訶般若波羅蜜法,即是自性真如大法,能自我了別無明意識之苦,趨向實相般若,實相般若,乃是「中道」,亦是妙覺慧智,當下無有對立之分,如圓覺經云:「天宮地獄同一淨土,智慧、愚痴通稱般若。」何以故,自性真如能了然大法故!眾修行者,樂道、好道,若不作此行深自身之道,終其一生,終在輪迴生死轉,何其悲哀?
「不思議。解脫力。粉身碎骨未足酬」:
六祖曰:「指授即無,惟論見性,不論禪定解脫」,當知修行若以觀想,禪坐作為修持,此乃落在有為法,非是妙覺之智,如太上老君曰:「心意心意本無意。意之所發皆非心。心本無心生萬心。心中之心為真心。中而不中謂知中。而行之中不執中。」謂之清靜本心。
修行者若欲了達自性真如,切莫欲求解脫,當知!生、住、異、滅乃是「道」之運動,修行者當之愛命,愛命者,不厭生死,不沉溺輪迴,不求解脫,信行於「道」本是自然,萬相興隆替代,乃是萬相、萬物自然法則,「道」賦予萬相、萬物生機,乃授命「道」之彰顯,將虛靈不滅淋漓盡致如實呈現,世人愛道,欲行修「道」?「道」本自然,試問如何修之?
真修者了悟自性如來實相,既與「道」同風,豈能尋覓眼根所見之「道」而修乎?然而真修者當以自身心為清淨本覺,太上老君曰:「意之所發皆非心,心本無心生萬心。」的確,眾修行者若欲覓得自性圓覺如來,當行之「中」不執中之妙締,自然無為,曰之得道。
「一句了然超百億。妙用恆沙也無極」:
「無極」何處覓,當從心地尋,當知心地能容萬相、萬物,寬廣無邊;心地能長養萬物,德載天地,然而眾修行者,如何妙用「無心」生萬法?當以不變應萬變,即是無限、無盡、無量亦無邊。
修行者若能超然意境束縛,方能了然「根、塵、境」三因,隨緣究境圓滿諸性,眾修行者,若依「法」而修,畢生終在相上打轉,如此行深,與內在性德漸行漸遠,其心地貧瘠,雖性德本質不變,卻受妄心所矇蔽,修行者於「根、塵、境」三因,成為三相,三相成諸障,障住內在性德流布十方,真修者,若能了然,識心作用時,當下即是本覺妙締生,般若性智從中出,妙用無窮,無邊際。
「四事供養敢辭勞。萬兩黃金亦消得」:
「四事」即是:房舍、衣服、飲食、湯藥,供養出家眾,以利出家修行者,於物資需求得供養,不虞缺乏,一心向道,早日證果,此乃世俗之眾喜於布施行善,誤認知,供養出家眾即是修行,昔日,有位官人姓姚名崇高,當過新安知府,因看淡世情,告職還鄉,樂享安年,生平最為好道,遇見出家眾或是修道者,視如親人,不管是否真修行,姚善人他總得事必親躬,深怕有所怠慢出家眾及修道人,姚善人樂於行善、布施,於「四事」供養終不缺失,雖盡其善行,然而如是奉獻布施,實非究竟解,儘管他耗盡家產萬貫,依然成為六道往返的塵客,何故?心性不明故。
真修者當知,世人自身皆俱足摩訶般若波羅蜜法,即是自性真如大法,能自我了別無明意識之苦,趨向實相般若,實相般若,乃是「中道」,亦是妙覺慧智,當下無有對立之分,如圓覺經云:「天宮地獄同一淨土,智慧、愚痴通稱般若。」何以故,自性真如能了然大法故!眾修行者,樂道、好道,若不作此行深自身之道,終其一生,終在輪迴生死轉,何其悲哀?
「不思議。解脫力。粉身碎骨未足酬」:
六祖曰:「指授即無,惟論見性,不論禪定解脫」,當知修行若以觀想,禪坐作為修持,此乃落在有為法,非是妙覺之智,如太上老君曰:「心意心意本無意。意之所發皆非心。心本無心生萬心。心中之心為真心。中而不中謂知中。而行之中不執中。」謂之清靜本心。
修行者若欲了達自性真如,切莫欲求解脫,當知!生、住、異、滅乃是「道」之運動,修行者當之愛命,愛命者,不厭生死,不沉溺輪迴,不求解脫,信行於「道」本是自然,萬相興隆替代,乃是萬相、萬物自然法則,「道」賦予萬相、萬物生機,乃授命「道」之彰顯,將虛靈不滅淋漓盡致如實呈現,世人愛道,欲行修「道」?「道」本自然,試問如何修之?
真修者了悟自性如來實相,既與「道」同風,豈能尋覓眼根所見之「道」而修乎?然而真修者當以自身心為清淨本覺,太上老君曰:「意之所發皆非心,心本無心生萬心。」的確,眾修行者若欲覓得自性圓覺如來,當行之「中」不執中之妙締,自然無為,曰之得道。
「一句了然超百億。妙用恆沙也無極」:
「無極」何處覓,當從心地尋,當知心地能容萬相、萬物,寬廣無邊;心地能長養萬物,德載天地,然而眾修行者,如何妙用「無心」生萬法?當以不變應萬變,即是無限、無盡、無量亦無邊。
修行者若能超然意境束縛,方能了然「根、塵、境」三因,隨緣究境圓滿諸性,眾修行者,若依「法」而修,畢生終在相上打轉,如此行深,與內在性德漸行漸遠,其心地貧瘠,雖性德本質不變,卻受妄心所矇蔽,修行者於「根、塵、境」三因,成為三相,三相成諸障,障住內在性德流布十方,真修者,若能了然,識心作用時,當下即是本覺妙締生,般若性智從中出,妙用無窮,無邊際。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