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二
2019-03-30
法中王  最高勝  恆沙如來同共證  我今解此如意珠  信受之者皆相應
  
    「法中王,最高勝,恆沙如來同共證」:
    「禪師與秀才」的故事:
    有一群人等著要過河,船夫把渡船從沙灘上推到河裡,河邊上的小魚、小蝦、小螃蟹,因為兩岸船隻的往來,都給壓死了。等候乘船的人很多,其中有一位秀才和一位禪師。秀才看到渡船壓死魚蝦的情況,就問禪師:「和尚,你看船夫把船推下水的時候,壓死那麼多魚、蝦、螃蟹,你說這是誰的罪過呢?是乘船的人,還是船夫的罪過?將來這個殺生的罪業,是要歸於乘船的人,還是船夫?」
    禪師指著秀才說:「是你的罪過。」
    秀才很生氣的說:「怎麼會是我的罪過?我也不是船夫,我沒有乘船,怎麼會是我的罪過呢?」
    禪師喝斥說:「因為你多管閒事!」
    船夫為渡人到河岸,心裡沒有殺意;乘船的旅客,只是過河辦事,也沒有瞋恨殺生的惡念,他們的無心,像虛空一樣,任白雲烏雲遮蔽,並不妨礙原本淨朗的天色。持戒之人從慈悲為懷多思量,即能自我審察於進德修業,是否為自身修行守戒而使他人為自己忙碌不已。
    例如很多人持午(過午不食),原本佛陀制戒是要修行者減少食物的貪求,用心於修行圓明自性菩提。然而近代修行者為了持午,依然接受身旁之人的服侍,忙著打果汁、熬米湯,成全持午守戒者之修行,如是修者乃本末倒置,當知!「道」在生活細節中,修行者若自斷根、塵繁瑣之境,欲求六根清淨、自身清淨,則滅除性德靈糧。
    古代的祖師大德,搬柴運水,為眾生做一隻老牯牛。反觀末法眾修者豈能假借修行之名而利己之益?當知,受惠於十方供養,卻未成就自身如來菩提,來世如何償還眾生恩? 秀才妄生是非分別,平添煩惱閒事,人世間也有不少像「秀才」之人,歡喜評論他人長短善惡,卻不自知這好壞是非,讓自己的身心不得自在。
    罪業由心造,這顆心像精於工畫的畫師,塗滿青紅紫綠的色彩,想要回復心之純白無染,只要止住內心畫師那雙手,那些五顏六色自然消褪。
    若問,世上是非,是誰的罪過?甲也好,乙也罷,皆不干咱們的事,何必平地起風波?讓自身之心,朝也寒風,夕也冷雨,不得寧靜清明!人生所追逐的最終目的,只有二個字「快樂」。或許很多倒楣之事發生之際,不愉快感覺油然而生,這是人之常情,我們也不奢求自己是聖人,不能生氣或悲傷,但至少可以要求自己,事後再想想,是否有什麼值得慶幸之事,如果有,想辦法找出來,如此一來,生活便充滿著喜悅。
    總之,「快樂」不是用追求得來的,而是發現而獲之,凡事總有好的一面,只在於世人願不願意去發現而已。快樂的人懂得惜福,他們從不埋怨自己缺少什麼,反倒會珍惜自己擁有什麼。風來了,竹子的枝幹被風吹彎;風走了,竹子又站得直直的,好像風沒來過一樣;雲來了,在潭底留下一道影子;雲走了,潭底乾乾淨淨的,好像雲沒來過一樣;竹子不會因為被風吹過,就永遠直不起腰來;清澈的潭水,也不會因為雲飄過,就永遠留住雲的影子。同樣的,心胸寬大的人,不會因為別人不禮貌之行為,就颳起永遠的狂風巨浪,在心底刻下無法磨滅的傷痕。
  
    「法中王,最高勝,恆沙如來同共證」:
    
世人皆俱如來實性,最尊、最貴、最上等德行,謂之如來大法妙演,如來大法妙演,誰知?誰見?須知!如來大法妙演,天地共榮,日月同參,星宿共證;如來大法上演,萬象共榮,萬相同參,生命共證!因此如來大法上演,無須藉喻言詞傳頌,無須藉塵境印證,自然之性恆遍周沙界,萬象由虛靈運載萬象,萬象正使萬相,天地萬物興隆替代,循環不已。
    如此之妙乃是貴在「道」之「核心」,何謂「核心」?意指「心體」,當知!宇宙萬相萬物皆不離「心體」奧秘,然~此「心體」則是萬相、萬物相通共用,換言之,天地萬物共用一個心體。雖言萬物心體共用,然而不識自身如來覺性,豈能透澈心體作用之妙?
    真修者當知!「心」能生萬法,萬法由「心」滅,生、滅之「心」,乃因道之核心,「繁興」爾後之「遺跡」,其性曰之:Cycle(循環),此乃是「道」運載萬象、萬相、萬機、萬物生生不息。道,無形跡,卻能正使寰宇、星宿、河漢、山川、大地、人、飛禽、走獸、有情、無情. . . . . . ,共生共榮「道」之尊貴,道之尊貴,天地共證,萬物共榮,「道」之尊貴,雖言「心行處滅,言語道斷」,然而覺者了然「道」不離身,其中最高勝莫過於自身「心」。
    修行者須知,心明體澈者,則與覺者無異,性體相通,德行遍及周沙界,如永嘉大師曰:「恆沙如來同共證。」「恆沙如來同共證」:共證自身如來實性與恆沙萬相同法性,差別在凡夫心念多迷,試問:心若迷,靈不醒,六根遊戲諸境,無明意識六趣橫生,何日方能醒靈?何時方能心明?
    眾修行者,精進行深,藉相明理,藉假修真,須知!若明悟自性如來實性者,見一切相皆為實相,見一切境皆為真相,於一切塵緣諸境,無真亦無假。圓覺經云:「居一切時不起妄念。於諸妄心亦不熄滅。」須知!自性如來本自繁興湧現,即使縱橫亦不交錯,虛靈運載萬象成相,順因、順果、順於自然性,如此奧妙之性,豈是凡夫落在相上精進行深可得之?
  
    「我今解此如意珠,信受之者皆相應」:
    
「衣珠喻」乃是「法華經」七喻之一,大意是:從前有一個貧困的窮人到一位富有的親戚家作客,親戚為了想幫助窮人,便趁他喝醉酒時將一顆寶珠縫在他的衣服中,希望他能藉此改變生活。但經過數年兩人再相遇,富有的親戚見窮人依然困苦落魄,便驚奇的詢問窮人,為何縫在衣服中的寶珠沒有改善他的生活?窮人聽了之後才恍然大悟,原來自己身懷寶珠但卻不知道,於是便將寶珠取出改善生活。
    藉喻故事中的寶珠,影射世人自身皆有此如意珠,只因無明覆蓋自性真如而無法顯露出來,因此,自性真如不得如意珠寶,終不得使性光流布十方,眾修行者,若不獲得自性如意珠,畢竟處於三界返還,永遠離不開窮困潦倒。而使心性障蔽於五陰之中,實為可悲,如此修行終在原地打轉。
    須知!明悟之者,言語不在多;證悟之者,精進不在相上,乃是依自性如來覺知「信、愿、行」,如是依內德之真、之善、之美,方是自性良能全然流露。
回列表頁
分享這篇文章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