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知識!莫聞我說空便即著空!第一莫著空!若空心靜坐,即著無記空。
2022-10-30
善知識!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,此言大智慧到彼岸。此須心行,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,如幻如化,如露如電;口念心行,則心口相應,本性是佛,離性無別佛。何名摩訶?摩訶是大。心量廣大,猶如虛空,無有邊畔,亦無方圓大小,亦非青黃赤白,亦無上下長短,亦無瞋無喜、無是無非、無善無惡、無有頭尾。諸佛剎土,盡同虛空。世人妙性本空,無有一法可得;自性真空,亦復如是。
善知識!莫聞我說空便即著空!第一莫著空!若空心靜坐,即著無記空。
德云:心者一身之主,神之帥也,靜而生慧,動而生昏矣!學道之初在於修心,離境入於虛無則合於道焉,若夫執心住空,亦非所謂無所也。住於有則心勞,氣廢疾以之生矣!夫聞毀譽善惡,以其心受,受則心滿,滿則道無所居矣!有聞如不聞焉,有見如不見焉,毀譽善惡不入其心,其名曰:虛心。虛則安,安則「道」自來矣!
自古以來,「靜坐」則是普遍修行法門,雖言如此,卻是眾修行者一直無法突破這看似平凡、平靜、平和之「靜坐」境界,即使拜讀經典,參訪滿腹經綸的經師,亦不得契入吾人心性之要,更難獲知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之情境,亦難臆測達摩祖師面壁於少林寺,靜坐九年真功夫。亦因如是之「靜坐」,成為智者與凡夫之分別。
然而智者與凡夫差異又如何?智者以「靜」為「道」之本,亦是「性」之初;智者了然於未有「相」,「相」在「性」之本。已有「相」,「性」在「相」之體。故「靜坐」非色身之修持。
而凡夫視之「靜坐」乃為成就無上菩提之根本,以意念欲行「心念」不起,「百思」莫想,一心以「靜坐」為要,如是之作,則能效法覺者「靜坐」而悟得妙心本性?然~果真如是否?否也!否也!眾修行者以「靜坐」修持,以有為法,行「心念」不起,「百思」莫想之作用,如是之者,已然燃起「妄念」作妄心性也,何以故?煩惱妄想故!
須知!起心止念,念不歇也,如抽刀斷水,水更流,提油救火,火似海。眾修行者以有為「私慾」,意欲成就自性菩提,其自心清淨,餘波盪漾已然,如是諸般修持於「靜坐」法門,不外乎為自欺。
公案:磨磚成鏡。乃為眾人耳熟能詳之作(引述公案記載)唐開元年間,馬祖在湖南衡嶽習禪。禪宗六祖的得法大弟子南嶽山懷讓禪師,知道他是佛法的大器,便請示他說:「大德(佛家對人的尊稱)坐禪,冀圖個什麼?」馬祖便說:「欲求作佛。」懷讓禪師便拿了一塊磚,日日在他坐禪的庵前去磨。馬祖有一天問禪師:「你磨磚做什麼?」禪師說:「磨作鏡。」馬祖說:「磨磚豈得成鏡?」禪師說:「磨磚既不成鏡,坐禪豈得成佛?」馬祖聽了,便發生疑問了,就問,「如何才是?」禪師說:「如牛駕車,車若不行,是打車(車比身)?或是打牛(牛比心)?」馬祖被他問得無法可對。(並不是馬祖答不出這個問題,他正在明白此中譬喻之理,反究自心。)禪師又說:「你學坐禪?或是學作佛?若學坐禪,禪不在坐臥之間。若學坐佛,佛並非有個定相,本來是無住的法門,其中不應該有個取捨之心。你若認為打坐是佛,等於殺佛。你若執著長坐不動的定相便是佛法,實在未明其理。」馬祖聽後,猶如喝了甘露醍醐一樣清涼暢快,便向禪師禮拜。再問:「那麼,如何用心?才合於無相三昧(譯為正受)?」禪師說:「你學心地法門,如下種子,我說法要,譬如天降雨露,你的因緣湊合了,自然應當見道。」馬祖又問:「道,並非有色相可見,怎樣才能見呢?」禪師說:「心地的法眼,自能見道,無相三昧,也便是這個道理。」馬祖又說:「這個有成有壞嗎?」禪師說:「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,就並非道了,我說個偈語給你吧!『心地含諸神,遇澤悉皆萌,三昧華無相,何壞復有成?』」馬祖聽了禪師的開示而悟,心意便超然解脫。從此便追隨懷讓大師,侍奉九年,日日進步而透徹佛學心法的深奧。
引喻懷讓禪師問曰:「汝學坐禪?或是學作佛?若學坐禪,禪不在坐臥之間。若學坐佛,佛並非有個定相,本來是無住的法門,其中不應該有個取捨之心。你若認為打坐是佛,等於殺佛。你若執著長坐不動的定相便是佛法,實在未明其理。」如是鏗鏘有致,令之馬祖超然解脫於「靜坐」法縛,如是得以開示而悟,著實令末法眾修行者羨煞不已,何以故?眾生心念頑強故!雖言,佛法廣渡有緣人,然而此「有緣人」,先決條件則在自身如來藏可否種植善根?得取善果。若自性根本,從亙古以來,善根不斷,自然逢得大善知識啟迪之恩。
壇經云:善知識!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!第一莫著空!若空心靜坐,即著無記空。六祖大師一語道破末法眾修行者空心「靜坐」,終究不得智者於「靜、動」一如之實,最終落得「靜坐」表相,無異於學佛打坐,於「相」則像,於「性」則非。如是之者,無非自欺,如是之者,無異自騃!如是蒙蔽自我心性,豈能怨懟造化弄人乎?
善知識!莫聞我說空便即著空!第一莫著空!若空心靜坐,即著無記空。
德云:心者一身之主,神之帥也,靜而生慧,動而生昏矣!學道之初在於修心,離境入於虛無則合於道焉,若夫執心住空,亦非所謂無所也。住於有則心勞,氣廢疾以之生矣!夫聞毀譽善惡,以其心受,受則心滿,滿則道無所居矣!有聞如不聞焉,有見如不見焉,毀譽善惡不入其心,其名曰:虛心。虛則安,安則「道」自來矣!
自古以來,「靜坐」則是普遍修行法門,雖言如此,卻是眾修行者一直無法突破這看似平凡、平靜、平和之「靜坐」境界,即使拜讀經典,參訪滿腹經綸的經師,亦不得契入吾人心性之要,更難獲知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之情境,亦難臆測達摩祖師面壁於少林寺,靜坐九年真功夫。亦因如是之「靜坐」,成為智者與凡夫之分別。
然而智者與凡夫差異又如何?智者以「靜」為「道」之本,亦是「性」之初;智者了然於未有「相」,「相」在「性」之本。已有「相」,「性」在「相」之體。故「靜坐」非色身之修持。
而凡夫視之「靜坐」乃為成就無上菩提之根本,以意念欲行「心念」不起,「百思」莫想,一心以「靜坐」為要,如是之作,則能效法覺者「靜坐」而悟得妙心本性?然~果真如是否?否也!否也!眾修行者以「靜坐」修持,以有為法,行「心念」不起,「百思」莫想之作用,如是之者,已然燃起「妄念」作妄心性也,何以故?煩惱妄想故!
須知!起心止念,念不歇也,如抽刀斷水,水更流,提油救火,火似海。眾修行者以有為「私慾」,意欲成就自性菩提,其自心清淨,餘波盪漾已然,如是諸般修持於「靜坐」法門,不外乎為自欺。
公案:磨磚成鏡。乃為眾人耳熟能詳之作(引述公案記載)唐開元年間,馬祖在湖南衡嶽習禪。禪宗六祖的得法大弟子南嶽山懷讓禪師,知道他是佛法的大器,便請示他說:「大德(佛家對人的尊稱)坐禪,冀圖個什麼?」馬祖便說:「欲求作佛。」懷讓禪師便拿了一塊磚,日日在他坐禪的庵前去磨。馬祖有一天問禪師:「你磨磚做什麼?」禪師說:「磨作鏡。」馬祖說:「磨磚豈得成鏡?」禪師說:「磨磚既不成鏡,坐禪豈得成佛?」馬祖聽了,便發生疑問了,就問,「如何才是?」禪師說:「如牛駕車,車若不行,是打車(車比身)?或是打牛(牛比心)?」馬祖被他問得無法可對。(並不是馬祖答不出這個問題,他正在明白此中譬喻之理,反究自心。)禪師又說:「你學坐禪?或是學作佛?若學坐禪,禪不在坐臥之間。若學坐佛,佛並非有個定相,本來是無住的法門,其中不應該有個取捨之心。你若認為打坐是佛,等於殺佛。你若執著長坐不動的定相便是佛法,實在未明其理。」馬祖聽後,猶如喝了甘露醍醐一樣清涼暢快,便向禪師禮拜。再問:「那麼,如何用心?才合於無相三昧(譯為正受)?」禪師說:「你學心地法門,如下種子,我說法要,譬如天降雨露,你的因緣湊合了,自然應當見道。」馬祖又問:「道,並非有色相可見,怎樣才能見呢?」禪師說:「心地的法眼,自能見道,無相三昧,也便是這個道理。」馬祖又說:「這個有成有壞嗎?」禪師說:「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,就並非道了,我說個偈語給你吧!『心地含諸神,遇澤悉皆萌,三昧華無相,何壞復有成?』」馬祖聽了禪師的開示而悟,心意便超然解脫。從此便追隨懷讓大師,侍奉九年,日日進步而透徹佛學心法的深奧。
引喻懷讓禪師問曰:「汝學坐禪?或是學作佛?若學坐禪,禪不在坐臥之間。若學坐佛,佛並非有個定相,本來是無住的法門,其中不應該有個取捨之心。你若認為打坐是佛,等於殺佛。你若執著長坐不動的定相便是佛法,實在未明其理。」如是鏗鏘有致,令之馬祖超然解脫於「靜坐」法縛,如是得以開示而悟,著實令末法眾修行者羨煞不已,何以故?眾生心念頑強故!雖言,佛法廣渡有緣人,然而此「有緣人」,先決條件則在自身如來藏可否種植善根?得取善果。若自性根本,從亙古以來,善根不斷,自然逢得大善知識啟迪之恩。
壇經云:善知識!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!第一莫著空!若空心靜坐,即著無記空。六祖大師一語道破末法眾修行者空心「靜坐」,終究不得智者於「靜、動」一如之實,最終落得「靜坐」表相,無異於學佛打坐,於「相」則像,於「性」則非。如是之者,無非自欺,如是之者,無異自騃!如是蒙蔽自我心性,豈能怨懟造化弄人乎?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