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解一
2014-07-30
無罪福 無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 比來塵鏡未曾磨 今日分明須剖析
無罪福,無損益:
「無」並不代表真的沒有,當知,「無」是雙關辭,一則「無」是不存在之意,另一則「無」卻是「道」的別稱!然而「無罪福,無損益」則以因果而論述,而超然於因果的「性德」,意指靈性則不因造下罪過,而損滅其「性德」。當知!「性德」乃是道所賦予,因此「性德」不壞故,但世人因心念不正,造因成果,「性德」同赴輪迴轉,依然不離大道悠悠。
眾人自身的如來藏含藏「靈識」雙運,修行者若不明白如何無心應一切事物?大多落入妄心作為即有分別心,「無罪福」不是代表沒有,其意乃是因果雖造,卻不滅靈識雙運。修行者若以明白靈識雙運,當要留意,莫使識神去應相上物,一相應即落入因果,因為「道」賦予的靈性在自身演化,「識」即能起作用,不明白心性即落入因果,「無」即是「道」的原貌,靈性居住在色身,所以祂能應一切境,所以有罪福,有「道」演化靈識,且又「有損益」,會損益到什麼?會損益本如、圓明光亮的摩尼珠,而落入「識心」之後,它有罪福、有損益。
寂滅性中莫問覓:
修行最為尊貴乃在於能TOUCH到自性中的「道」,當知,果真能自證實相,即與天地同參,若以「識心」去TOUCH自身之「道」,則不能行,因為自身既已落入「無」之中的分別,而成為「有」的方式去做,皆為罪過錯,即使做得再多再好皆為福報,與自身的性德毫不相干,儘管做盡人世間的善事,終落於知善即行的正法上。
然而自身有個不滅的覺性,卻不曾令自性本覺發光過,行盡一切善,其靈性也哀,何故?如同太上老君曰:「其善非善」,世人知道行善必得福報,其善豈是真善;若知是惡還作惡,名為大惡;倘若世人知道這是惡而制止不做亦非不惡。若因做善事可以還掉自己的因果債,其善非善。
比來塵鏡未曾磨:
亙古以來這面塵境為什麼未曾磨,因眾生皆俱足圓明覺性,雖言不滅實性本俱足,然而眾生未曾令圓明覺性發光過。因為這面鏡如同心塵,何謂「心塵」,心塵乃是隨緣真如染著諸相,心即執著塵境。若能使「識心」正用,回歸到自身至善、至真、真誠的本心,這面古鏡不需磨,因為祂只是無明覆蓋而已,在自身的圓明覺性覆蓋一層塵沙,當塵沙吹盡,其性自然顯露無遺。
今日分明須剖析:
為何不用磨?因為這個識乃是體之基,因有識為基,體方能現,亦因如此,識則非磨非不磨,反而識能讓自身受,受其累刼以來「識」的檔案所植入的種性因,再契入於心,此心又因境、因緣轉換於眾生之色身可以受、可以磨、可以辛苦的操練,讓身去做苦差事,不同於心用身者,「識」是清靜、自在、解脫的,則自身亦是清靜、自在、解脫,其因乃是完全在那一念心的作為而已。
所以今日分明須剖析,修行者果真能了達真如實相心識本一體,則無須循序漸進修持,當知!佛住圓覺是當下直入、契入實證則是,內在識明體現,即是性德光輝之要塞。
無罪福,無損益:
「無」並不代表真的沒有,當知,「無」是雙關辭,一則「無」是不存在之意,另一則「無」卻是「道」的別稱!然而「無罪福,無損益」則以因果而論述,而超然於因果的「性德」,意指靈性則不因造下罪過,而損滅其「性德」。當知!「性德」乃是道所賦予,因此「性德」不壞故,但世人因心念不正,造因成果,「性德」同赴輪迴轉,依然不離大道悠悠。
眾人自身的如來藏含藏「靈識」雙運,修行者若不明白如何無心應一切事物?大多落入妄心作為即有分別心,「無罪福」不是代表沒有,其意乃是因果雖造,卻不滅靈識雙運。修行者若以明白靈識雙運,當要留意,莫使識神去應相上物,一相應即落入因果,因為「道」賦予的靈性在自身演化,「識」即能起作用,不明白心性即落入因果,「無」即是「道」的原貌,靈性居住在色身,所以祂能應一切境,所以有罪福,有「道」演化靈識,且又「有損益」,會損益到什麼?會損益本如、圓明光亮的摩尼珠,而落入「識心」之後,它有罪福、有損益。
寂滅性中莫問覓:
修行最為尊貴乃在於能TOUCH到自性中的「道」,當知,果真能自證實相,即與天地同參,若以「識心」去TOUCH自身之「道」,則不能行,因為自身既已落入「無」之中的分別,而成為「有」的方式去做,皆為罪過錯,即使做得再多再好皆為福報,與自身的性德毫不相干,儘管做盡人世間的善事,終落於知善即行的正法上。
然而自身有個不滅的覺性,卻不曾令自性本覺發光過,行盡一切善,其靈性也哀,何故?如同太上老君曰:「其善非善」,世人知道行善必得福報,其善豈是真善;若知是惡還作惡,名為大惡;倘若世人知道這是惡而制止不做亦非不惡。若因做善事可以還掉自己的因果債,其善非善。
比來塵鏡未曾磨:
亙古以來這面塵境為什麼未曾磨,因眾生皆俱足圓明覺性,雖言不滅實性本俱足,然而眾生未曾令圓明覺性發光過。因為這面鏡如同心塵,何謂「心塵」,心塵乃是隨緣真如染著諸相,心即執著塵境。若能使「識心」正用,回歸到自身至善、至真、真誠的本心,這面古鏡不需磨,因為祂只是無明覆蓋而已,在自身的圓明覺性覆蓋一層塵沙,當塵沙吹盡,其性自然顯露無遺。
今日分明須剖析:
為何不用磨?因為這個識乃是體之基,因有識為基,體方能現,亦因如此,識則非磨非不磨,反而識能讓自身受,受其累刼以來「識」的檔案所植入的種性因,再契入於心,此心又因境、因緣轉換於眾生之色身可以受、可以磨、可以辛苦的操練,讓身去做苦差事,不同於心用身者,「識」是清靜、自在、解脫的,則自身亦是清靜、自在、解脫,其因乃是完全在那一念心的作為而已。
所以今日分明須剖析,修行者果真能了達真如實相心識本一體,則無須循序漸進修持,當知!佛住圓覺是當下直入、契入實證則是,內在識明體現,即是性德光輝之要塞。
回列表頁 |
分享這篇文章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