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者精進行深為的是明心見性,何謂「明心見性」?明心見性即是開悟嗎?
何謂「明心見性」?「心」,不受一切相污染,「性」,內在的性德自然彰顯,心不貪不求、不厭不惡曰為「明心」,因為心無絲毫無明障蔽,所以曰為「明心」,性德一旦流露,自然體性則彰顯,所以「明心見性」則是覺者道德風範,性德自然無為,更無造作,修行者若心存藉修行來明心見性,無異於天方夜譚,豈能了得,心地光明磊落之人,無需再談「明心」;性德流露之人,無需再談「見性」,因為光明磊落之人,所行一切處皆是自然性,則是菩薩的行儀。
前言提問「明心見性」即是開悟嗎?何謂「開悟」?根對塵的當下皆能正用,即是意識體悟,然而,每每的體悟皆能令己身的無明意識撥雲見日,世人由於內在的「明心」不夠明澈,因此還會被無明覆蓋上來,因此,這乃是短暫的體悟,不言:明心見性。須知,如來性德本是光體,「祂」非修、非悟可得。
每個人都怕業力,如遭遇到不好的事情即謂業力現前,請問什麼是「業」?如何圓滿自身的業呢?
「業」是一層一層累加,猶如一本冊子,世人的知識寶庫「書」,書由第一頁、二頁、三頁...,乃至到好幾百頁,甚至上千頁,層層頁數皆是世人從過去無始劫以來所記載的種種事跡,此「頁」即是「業」。「業」分有二種,一種是「善業」,一種是「惡業」,此善業與惡業祂同時記載無明意識檔案,奇妙的是這「檔案」由不滅因果植入如來藏的種性。
無始劫以來所做的善惡層出不窮,多到不可數,須知,世人害怕「業力牽絆」,令自身不得自在,身心皆不得解脫;但世人忽略了,當處於鴻運當頭,人逢時運裡、外皆得意的當下,亦受「善業」所致。
因此,不管「順境」、「逆境」皆為了業,但真修者不應貪婪福報所得,當要將自身諸善、惡業報圓滿,方能令自身達到圓滿性德,然~如何滿自身當中的善、惡業呢?唯~「基因重造」,意指世人皆俱足的如來藏,此如來藏亦是「心識」的別稱,修行者了悟「心識」作用與明澈,即能正念、正用、正行,即能圓滿自身的「業」。
有些修行的法門會透過靜坐,靜坐會開悟嗎?什麼才是真正的靜坐呢?
靜坐不會開悟,因為靜坐即落在冥想、思維,如來覺性則會斷滅,冥想是意識心作用,冥想觀三佛,冥想極樂世界現前,當明白,此時心已起了邪念、妄念,試問!怎麼還是在靜坐呢?當知,此幻想皆無關自性妙締真如實性。
什麼才是真正的靜坐呢?起身而行,根對塵不受境所繫縛,性德與真如是一非二,然~修行者如何作用,方能性德、真如二則是一非二?唯有靜、動雙運,當下如來自性流布十方。
六祖大師曰:「生來坐不臥,死後臥不坐,一具臭骨頭,何為立功課」,由此可知,世人若不明澈自性等覺,終究只落個色身坐與臥而已,無關於內在的真人靜坐。唯有回歸到自性真如本覺,方能曰之:大定,此大定曰為~「靜坐」。
人易受自身的五蘊所拘,如何才能真正跳脫這五蘊塵勞呢?
自身含藏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曰為五蘊,修行者若欲將五蘊盡除,六根圓通亦難成就。何謂「六根圓通」?即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圓滿於色塵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當下即能正用,五蘊成為自身當中的五氣,當知!六根圓通,意根清淨乃是五氣朝元!
世人常落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感官中趨使而植入含藏!因此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必定要正行、正受、正想、正識,何謂「正識」?所指的「正識」,則是世人眼根所見,當下勾起意識最淺的一層,叫做表層意識,表層意識曰為攝受取用,亦決定五蘊化為五氣。世人自身本俱足五蘊,莫言跳脫自身五蘊覓清淨,正念常住「用」之中,五氣則見汝色身。
接觸佛法常聽到真空妙有,不是很了解,既然「真空」,哪來「妙有」,想請問什麼是「真空妙有」?又妙在何處呢?
「真空」,真空實相曰為「無」,「無」的實相乃是未落在相上之前的虛靈,此虛靈雖眼根不能見、身不能觸、意不能會,然~不可言「沒有」。倘若「無」一旦落在「有」,真空已不空,則落在相上,亦受相所拘束,因此,虛靈不滅曰「真空」。何謂:「妙有」?妙有與真空同在,雖言「真空」,然~「妙有」卻是主宰生機的總樞紐,倘若真空不存妙有,如:電腦光有其硬體,無植入軟體;豈能作用,若軟體不依硬體而設用,其軟體亦無所依據而用。
何謂是「真空妙有」?又妙在何處?修行者當要了解,一切的因果皆為真理的延伸,常言問道:妙在何處呢?妙在不錯、不亂,依照眾生所做、所行,於過去的無明始作用力,在此時或者未來,或不可考究的還要多久之後?祂一定都能夠兌現眾生心所造的一切心與造作。因此「真空妙有」,妙在於「祂」從不錯亂,只要植下此「因」,未來必定成此「果」,如此,真修行者豈能不慎其理之奧妙。
在根對塵當中如何不染塵?又如何讓自己不落在八識田裡?
在根對塵當中,不可能不染塵,若能明白根、塵相應,當下與塵同光,眾修行者起不染塵的心念,其實已染著斷滅諸法,猶如一位游泳的教練,豈能離開水而教導他人學游泳?觀世音菩薩乘愿再來娑婆世界,與眾生受生、受死,菩薩沒有離開人世間方能與塵同光,因此才能在這娑婆世界作為渡人舟,世人必定要藉於八識田讓祂光明、正用,唯有在根、塵、境中了達自身如來法性,那就是與塵同光。
倘若修行者盡其所能,根對塵不讓自己落在八識田,是因為不明白這八識田本就俱有不滅的實性,修行者對於自身當中這八識田,不知祂即是自性如來的錦衣衛,此錦衣衛是護持自身中這不滅實性,世人把這八識田當祂為輪迴的種性因,修行者得要明白,既然祂能夠成為輪迴的種性因,相對著八識田亦能讓世人成佛作祖,因此不能離開娑婆世界覓淨土,淨土不在遙不可及的幻想國,乃是在根對塵的當下~湧現蓮花。
常聽到「修道修心」? 但是心無形無相,如何修呢?什麼是「修道」?修心即是修道嗎?
「心」是無形無相,「心」雖然不能以眼根所見,但祂能現,如何讓自己單純的「心」,讓祂真正的彰顯無遺,流露自身思惟的正作用,從態度就能夠決定到心的氣度,世人過慣無明意識浮游諸根,單純的「心」當下轉「妄心」,此「妄心」非「本心」,由於體察不了自身不正的思惟,則會決定態度,因此世人忽略重要關鍵。
從「修身養性」著手,「修身養性」既在「修心養性」,雖然「心」不可了得,但「心」的體性會注入於身,因此「身、心」等如,若體察自身中不滅的妄心,則正心即立本位,亦是「養心」。倘若再起無明時,又該如何去做?先了解,如何是「修身養性」,因為身心是一貫,身、心不能等如,是乖舛內在自然性久矣!過慣身、心是二,則難掌握起心動念的剎那;修行行於「修身養性」,既在自身內德已充滿。
什麼是修道?「道」即是行,倘若要談無形無相的道,那是修之不得,「道」亦無須修,祂圓明無缺,尊榮俱足。
修行即是要恢復本來面目,何謂「本來面目」?是否如六祖壇經所云:「不思善,不思惡,即是本來面目」嗎?
非也,六祖壇經所說:「不思善,不思惡,即是本來面目」之下文是接「問號」,是這樣嗎?的意思,世人認為,不思善、不思惡,即是祖師的境界,或者已經超凡入聖,修行當要了解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這是斷滅法,「本來的面目」是清安、自在、快樂,清安、自在、快樂曰為「佛」,所以想要達到一念不生,那是萬萬不可能的,本來的面目並不是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,因為善、惡是一個自然性的體序循環,也就是我們自身當中這根本無明、始無明這一個自然性的cycle。
人有生命也有性命,而草木只有生命,請問「生命」與「性命」的差別為何?
人有生命也有性命,而草木只有生命,先來了解何謂是「生命」?何謂是「性命」?「生命」乃是受於天地之恩而養活著,「性命」乃是可以自我燃燒,照耀天地萬物。人能夠達到「生命」、「性命」共存,必定要藉於「生命」方能夠讓自己的慧命點燃,因此一旦點燃了慧命之後,「性命」從此發光及正作用,萬物皆仰賴天地之恩方能存活。
因此,是「生命」也好,「性命」也罷,皆有祂存在的必要,因為這是一個自然性的循環,雖言人有「生命」也有「性命」,但是不知明悟心性本源,儘管有性命可言,充其量也不過落個生命存活短暫幾十年的寒暑,轉眼又化為雲煙,原因何在呢?因為無法讓自己的「性命」轉為慧命,所以性命與慧命,要達到同一法性,必定要藉著有生之年,藉以色身達到法身的實相。
常言道:「自性佛」,自性是否即是佛性?自性與佛性是否有差別?
「自性佛」既圓明己性才能稱為「自性佛」,倘若不能圓明己性,自性不等於佛性,天地萬物皆俱足自性,例如:火有火性,水有水性,風有風性,太陽屬於火性,水屬於陰性,天地萬物都有它的屬性,因此,自性不等於佛性。
自性與佛性是否有差別?差別很大,眾生也有自性,亦有佛性,然而由於眾生自性常起自私、自利、自弊,雖有佛性的本質~「純善」卻被私慾湮滅。然「佛性」即是道的別稱,亦是全貌,宇宙仍仰賴道方能不斷延伸、擴張宇宙的寬廣,雖然宇宙無有邊際的寬廣,然~宇宙依然不離「道」,因此,浩瀚宇宙能源不絕乃受於道所賦予,令萬物迎向「道」之光體,因此,不管是黑夜也好,白日也好,善人也好,惡人也好,「道」沒有一點一絲有所虧欠而全獻萬相、萬物,令其生生不息。
而有差別的「自性」能有善惡之分,而「道性」無有區別,因為「道」祂恆順一切萬物,不管善惡及貴賤,黑暗與光明,一切平等法性,這則是落在識心的自性不能辦到,因為祂俱足了自身當中的屬性,所以祂有趨向、分別;而佛性祂是能夠全部包容,且同於法性分化給所有萬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