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道場都談收圓;都自稱祖師再世,請問真正的收圓三佛是指哪三佛?
各道場都談收圓,應該說不少道場假借收圓之名,行收錢,道場越辦越大,越辦越有錢,唯有「中信道」可說是非常超然,不住相上布施;不住有形有相道場傳法;不住文字般若打轉。唯使真修者明悟自身是道場;喜悅是布施;根、塵相應行正心,即是自性般若經。須知!自性般若經「祂」是~道,自身即是道,「祂」是繽紛色彩,虛靈不滅亦湧現一切處。
然而不少人自稱為祖師再世,哪位才是祖師再世,誰是祖師?這些皆是眾生心念招感,若問真正收圓三佛是指哪三佛?在過去一貫道的認定說詞是彌勒祖師、濟公活佛、月慧菩薩,若進一步細說分明,此三位尊佛乃是普渡時期開路先鋒佛,若言三佛,三佛在青陽時期為燃燈古佛,紅陽時期為釋迦文佛,白陽時期為彌勒佛,祂們才是收圓三佛,切莫弄錯,收圓三佛是指這三位,須知!彌勒祖師掌天盤,南海古佛護天盤,濟公活佛護道盤,濟公活佛祂只是「護」道盤而已,祂的頭銜並非收圓三佛。
中信道所傳「識」大作用和兜率天內院祖師所談的唯識論是否相同?
若言相不相同,則落在相像的模式也,兜率天內院所傳的「唯識論」,不可以經典傳眾所皆知之法,而中信道承蒙皇恩浩蕩,傳達真理實相,「道」降於此,因緣殊勝而能與兜率天內院的「唯識論」乃是等如並行,在中信道談的「唯識論」,不能以「相同」二字欲比擬,因中信道所傳「唯識論」不落法上說教,由於「祂」乃是見性的資本,亦是成就佛果位的靈糧,彌勒祖師在內院所暢談的「唯識論」本無異趣,差別在於傳心性法門是否能使得見性成佛而已!
如同「圓」的直徑不只一條,其數數不清,亦無限多條,皆能穿過圓的核心,中信道之修行以法華經、六祖壇經、永嘉大師證道歌、圓覺經,或者南海古佛降旨宣達的偈語,皆謂:「唯識論」,什麼是「唯識論」?「唯識論」非一本經書,是依自身內在如來實性,所俱足的如來藏,依照祂所作用而暢談實性,更進而明白祂之實體。
真修者欲成就自性菩提,對於自身如來藏、八識田,唯有澄澈,方能了達自性真佛,然而亦因唯有自身這個「識」才能真正成佛,所以~「唯識論」,若未言明,傳法唯「識」,即是「唯識論」,眾修行者必然疑慮,因中信道傳真理實性,不離圓覺經、法華經、六祖壇經,還有永嘉大師證道歌,怎麼會說是暢談「唯識論」?須知,萬法唯識,傳法之人若明悟其中奧義~「唯識論」,唯有明白「識」、談論「識」、澄澈「識」,方能使自身的「識」發光發亮,當下自身與佛無殊,暢談「唯識論」,為的就是這個。
彌勒祖師已到來如何得知?
若欲得知彌勒祖師已到來詳細情節請進入「中信道」的網頁~人間佛國及上天垂象,還有更多殊勝情境可供見證!
現今社會觀念開放,婚前性行為對年輕人來說是正常的行為,若對正在修行的人是否有影響?
前面這兩句省略不說,因為你提到這是正常行為,回答對於正在修行的人是否有影響?會有影響,影響的會是提此問題的人,因提出此問題的人是影響最深的,為什麼?因為你的觀念落在他人是修行人,萬一修行人在婚前有了親密的行為會影響他修行嗎?起了這心念,猶如禪宗公案,禪師與書生一起到渡口,見到船來來往往,有很多蝦子與魚因為水浪的關係,將魚蝦打到岸上致死,一天來回多趟,死了不少魚蝦,書生見了就問禪師,如此殺業之重,請問是要算船夫的,還是要算船客呢?禪師說:算你書生的。因船夫、船客皆無惡念,其徑自然,而書生心生殺業,其業障則由書生眼見為受。
為什麼會見修行人於修行有婚前親密關係是否會影響修行?須知一切的因緣果報不是你能替他人斷定,「人」自身本就俱足道之「實性」,此「實性」含藏甚廣,其中包括男大當婚、女大當嫁,在世界如此開放中,似乎這已經變成一種自然性,但要知道這俱足此「自然性」亦是來自前世植下這個「因緣」,此「因緣」亦是圓滿彼此許下承諾,了他們的心,圓他們的夢,若提問者作如是問,實非正問,反倒提問者如同此禪宗公案:「一切罪障算書生的」,須知!你心受其影響了。
面對所有的新聞資訊,我該如何保持心境不被影響,隨境起伏。
那要看喜歡看的新聞與資訊是哪一類的,正所謂物以類聚,喜歡看八卦雜誌或者清涼雜誌,或者一些爆料他人隱私的雜誌,自己本身即含藏~思有邪,這種不正的基因於含藏識裡作用,相反的一個有文學氣息之人,喜歡散文,喜歡詩詞,喜歡有深度的人生哲學,其因在於自身八識田所含藏諸性作用,當在選擇書籍及影片資訊的時候,就可以體察到內在的種性因含藏的是什麼?愛讀書,愛寫書,文學造詣必然超凡。
一樣的愛看書(色情)、愛看八卦雜誌(揭人隱私及不實指控),其形相則不然。若見色情雜誌,心生好奇,當下自身心已多不正,若是買、若是租、若是借,此居多買的書歸類偏向屬於八卦型的,愛看清涼秀型的,在過去世可能在聲色場所裡面生活,貪於色情刊物不分男眾、女眾,也有女眾愛看這些非常特別的刊物,原因是在過去無始劫以來曾經在那個聲色場所地方儲存的檔案,隨著此世因緣聚會必然其諸性即顯著無遺,倘若還有此癖好,要特別小心因為不可能心不起伏,既然看了影響心性,能不看就不看,為何要看了之後再來降伏,再來用法降伏如何不讓它起伏呢?所以體察自己,這種書籍敬而遠之。
於生活常境中如何長養浩然正氣?
浩然正氣來自「心」的正向力,「心」起正念,浩然正氣則現,「心」起妄念,浩然正氣則隱,浩然正氣乃是由「心」長養著,也是由「心」所耗損之,正所謂:善自護念你的心念。
常言道:後代子孫,倘若未婚嫁或清修者又何有後代子孫?
未婚嫁或是清修者,哪來的後代子孫?如某甲,沒結婚,沒後代子孫。某乙,雖然結婚,但也沒生育,自然沒後代子孫。果真如此嗎?答案是否定的,儘管是未婚,或清修,或者已婚卻始終未有子嗣者皆有後代子孫,再深論之,什麼是後代子孫?即是你的福報,「人」降世在世間都因個人福報未了,所以又依照個人福報未了再轉世而來,也是因為個人的業報未了,依照個人的業力再投胎轉世。
所以誰是我們的後代子孫?依你的「福報」為後代子孫,亦依你的「業報」為後代子孫,眾生往返六道不已,都是因為自身尚有餘物~福、業報還沒圓滿,謂之~後代子孫,後代子孫是自己內在裡的眾生,內在眾生沒有一一澄澈,拱自身性德成佛,自身中的無明種性與靈魂一起投胎轉世。
禪宗公案「楊岐方會禪師」,欲修無上大法,方會禪師的師父告訴他:你未來子孫滿堂,何必急著知「道」之實相?從此公案得知,心性不明,所造「福報」會帶我們去生死輪迴,不要以為做很多善事,此生穩坐紫金蓮,實乃未必,因為福報大,須到人世間才能享,沒有在人世間享受,福報是消不掉的,如:吃、喝、玩、樂、用,包括憤怒、生氣、無明,這都在花自身的福報。
佛家提倡三輪體空就進入福德性,世人若心性不明則不可能契入三輪體空,此乃會進入非非想天,進入非非想天,最久時間享五百年,五百年後與世人一樣會年老氣衰,身上會出臭味,代表壽命已盡又得轉世,可是轉世不一定可得人身,可能當豬,或飛禽走獸,為何從非非想天馬上會轉為三惡道?只因前世的福報已用盡,又加上夙世所積欠業債未償還,因為在過去無始劫前,由於惡因沒有償還,待因緣聚會時,果報還自受也!
請問有餘涅槃、無餘涅槃之差別?
「有餘涅槃」與「無餘涅槃」的差別?「有餘涅槃」就如數學除法,若將被除數算完會有餘數,比如用25÷4,商數6餘數1,倘若25除5,它就會整數,所指這「餘數」就是個人諸多因緣尚未圓滿,自身八識田還儲存的種子~餘數。這餘數要等到何時方能了?等來世再來圓滿,可怕的是,眾生有隔音之迷,雖然前世所欠餘數不多,可能只有三、五年行善了業,但卻為了這餘數業報,降世償還,又如可能為了要買一瓶醬油,卻到大賣場逛了一圈,等出來的時候,推車堆滿物品了,人來世間,本為了一件事來圓滿,沒想到增添這麼多的包袱,最後往返不了家鄉,亦不斷輪迴六道為塵客,所以「有餘涅槃」是很麻煩的。為了一瓶醬油,推了一車,四、五千塊,本來一瓶醬油是五十塊就解決了,結果去買了四、五千塊的東西出來,為了一樣未完成的「醬油」,舉例來說:為了一件小事要來圓滿,來到世間之後被塵境染著,猶如逛大賣場,積了這麼多雜貨,所以一車又一車,小車換大車,這世再積諸業障是消不完該如何是好?
「無餘涅槃」差別在我沒有所需要的東西則不貪亦不求,即使我現在需要一瓶醬油,我都可以用其他替代圓滿,不用為了它~醬油,老遠跑一趟賣場,即使便利商店皆不採購,若做菜需要,用其他的方式替代,圓滿一桌菜餚,這正所謂的叫做「轉移」,這是離心力圓滿,眾修行者欲行「離心力圓滿」,第一、要俱足超越智慧,第二、要俱足了五因明,其中以內徹明為要,才有辦法達到「離心作用力」償還,什麼叫做「離心作用」去償還?過去我們在銀行存錢,一定要到這銀行來領錢,可是現在不同了,你在這銀行存錢,你到郵局用提款卡也可提錢,但是現在更科技了,連出去提錢都不用,智慧型手機皆能為你將繳納費用,全部作業完成,這叫做「離心力償還」,然而,「離心力償還」要有內徹明方能使至圓滿,菩薩有五因明,其中一個內徹明,只有內徹明才能辦得到。
末後修行者如何在修行能達到「無餘涅槃」?「無餘涅槃」就是不要為了一件小事情再來,要在這一世圓滿的話,要懂得以智慧去償還,千萬不要執著我非「醬油」不行,當你起了我非「醬油」償還不行,註定是要往返人間辛苦不斷的,倘若是為了眾生、為了蒼生而行菩薩道,那是值得,倘若為了那瓶「醬油」來,實在是太不值得。
經典中常出現末世眾生,何謂末世眾生?
「末世眾生」,於每一世而論,對有色身的眾生,皆謂之「末世」,何謂「末世」?在這世他精進修行,最後成就無上菩提,就是他往返六道諸因緣已滿,稱為「末世眾生」,反觀大地眾生,降世人間為了成就無上菩提來到娑婆,方能證道,相同眾生易迷失於娑婆世界,光是酒、色、財、氣既已足夠使人沉淪,況且眾生慣性使然,常造輪迴諸因,通往地獄五條根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因此在六道往返不已,眾修行者一念不覺,盡管修得再好,福報做很大,財大氣粗不消,終不得證悟也!
祖先皆希望子孫修行,若子孫修行偏向神通,或拜拜求心安,請問:如此之作,祖先能獲得「解脫」利益嗎?
在座的男眾都當過兵,知道服兵役期有面會,要是面會時段有家人前來面會,此時不會被調去再出公差,換句話說,不用再出差雜役工作,如此可落個輕鬆,雖然面會時軍人可輕鬆半天、整天的時光,但終究面會時光要終止,軍人要回到他的訓練隊伍去,藉於服軍役而言,拜拜求仙佛化於平安也是如此,是短暫給某人求個平安、求順利,但並非長久的解脫,猶如面會一樣,家人所送來的點心、及食物,可以出來享用,但那是暫時而已,終究不是辦法,因此,祖先希望子孫能夠修行,正所謂「一人修道,雞犬升天」。
倘若這位軍人,他的父親是個將軍,他絕對不會在軍中被操得~辛苦,必然會受到上司、長官對他特別呵護;相同道理,當子孫修行能成就,祖先不管在那個次第空間,依然會倍受照顧。而子孫萬一偏向神通,就如同前言般,請他出來面會,如同送點心、送食物而已,終究還要繼續操練未完成程序作業。
後代子孫如此之作,真的能使祖先了脫生死嗎?相信只是得到部分的利益,唯有子孫真修行,方能利益祖先,一則禪宗公案:「蘇東坡修行」,祖先希望後代子孫能夠修行,是希望能真正的安享天年,倘若只有燒香、拜拜、求神通變化,猶如軍中面會一樣,短暫而非長久之計。